“余去岁在东武”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余去岁在东武”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yú qù suì zài dōng wǔ,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余去岁在东武”全诗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翻译及注释

翻译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⑵东武:指密州。
⑶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⑷彭门:指徐州。
⑸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⑹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⑺“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⑻“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⑼“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⑽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⑾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⑿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⒀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⒁迟留:逗留,停留。
⒂“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⒃“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鉴赏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余去岁在东武”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调歌头

yú qù suì zài dōng wǔ, zuò shuǐ diào gē tóu yǐ jì zǐ yóu.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jīn nián zi yóu xiāng cóng péng mén jū bǎi yú rì, guò zhōng qiū ér qù, zuò cǐ qū yǐ bié.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yú yǐ qí yǔ guò bēi, nǎi wèi hé zhī, qí yì yǐ bù zǎo tuì wèi jiè, yǐ tuì ér xiāng cóng zhī lè wèi wèi yún ěr ān shí zài dōng hǎi, cóng shì bìn jīng qi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zhōng nián qīn yǒu nán bié, sī zhú huǎn lí chóu.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yī dàn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zhǔn nǐ dōng hái hǎi dào, fú bìng rù xī zhōu.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yǎ zhì kùn xuān miǎn, yí hèn jì cāng zhōu.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suì yún mù, xū zǎo jì, yào hè qiú.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gù xiāng guī qù qiān lǐ, jiā chù zhé chí liú.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wǒ zuì gē shí jūn hé, zuì dào xū jūn fú wǒ, wéi jiǔ kě wàng yōu.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yī rèn liú xuán dé, xiāng duì wò gāo lóu.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余去岁在东武”平仄韵脚

拼音:yú qù suì zài dōng wǔ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余去岁在东武”的相关诗句

“余去岁在东武”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余去岁在东武”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余去岁在东武”出自苏轼的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