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朔风沙似雪”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卷地朔风沙似雪”出自元代萨都剌的《上京即事》,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uǎn dì shuò fēng shā sì xuě,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卷地朔风沙似雪”全诗

《上京即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作者简介(萨都剌)

萨都剌头像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京即事翻译及注释

翻译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注释
上京:即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东闪电河北岸)。上京即事――描写在上京见到的事物。
乳酪:用牛、马、羊乳炼制成的一种食品,味甜美。俗称奶豆腐。
朔风:北风。朔,一作“旋”。
行帐:即毡帐,又称旃帐。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毡制帐篷,类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装,携带,便游牧迁移,故称行帐。毡帘:行帐上的毡制门帘。
拉――也作“剌(là)”。 

上京即事赏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岁时(1333)作。诗歌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疆风情完美融合,别具艺术魅力。前两句写夕阳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气中布满乳酪的甜味。这是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写北风劲吹,沙尘似雪,帐下毡帘,这是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诗歌就在对北国草原风景、气候的变幻、民俗风情的勾勒中,描绘中迥异于中原的风情,传达出新鲜的、刺激的美感。

  本诗背景广阔,具有典型的北国特色,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草原的牛儿羊儿们,身披夕阳的金辉,拖着圆滚滚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从四面八方向帐篷归拢而来。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将牛羊安顿好,坐在挂起毡帘的帐篷里,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甜甜的奶酪,同时透过栅木欣赏着外面的风光,一阵阵清风带着野草的香气徐徐吹来,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静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打乱了草原的平静,家家户户慌手忙脚,将毡帘扯下,躲进帐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风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飞腾翻滚的白沙。许多人见过鹅毛大的雪片,读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诗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时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团团的颗粒,简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风沙似雪”,只有萨都拉这样熟悉北国景物的诗人,才能描绘出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奇观。 

“卷地朔风沙似雪”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àng jīng jí shì
上京即事

niú yáng sǎn màn luò rì xià, yě cǎo shēng xiāng rǔ lào tián.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juǎn dì shuò fēng shā sì xuě, jiā jiā xíng zhàng xià zhān lián.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卷地朔风沙似雪”平仄韵脚

拼音:juǎn dì shuò fēng shā sì xuě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卷地朔风沙似雪”的相关诗句

“卷地朔风沙似雪”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卷地朔风沙似雪”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卷地朔风沙似雪”出自萨都剌的 《上京即事》,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