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 苏轼

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是苏轼(苏东坡)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欲访浮云起灭因,
无缘却见梦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
此理何须更问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诗人提到他想要了解浮云升起和消散的原因,却没有机缘得见。然而,在梦中,他却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诗人认为,安心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与王文度一样,根本不需要去询问别人这些问题。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独特思考。诗人以欲访浮云起灭因作为开头,表达了他对于人世间种种事物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他却无缘亲自得见浮云的升降,无法获得直接的答案。

在诗的第三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这种景象暗示了诗人对于自我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通过梦中的身体,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安心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必去问别人这些问题。这种安心自在的态度,与王文度的境界相类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诗人认为,人们应当关注并珍惜眼前的生活,顺其自然,不必过多地去追寻人生的意义或者解答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安心自在生活的崇尚。它通过对浮云、梦境和身体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存在与虚幻、追寻与安心的思考。整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diào tiān zhú hǎi yuè biàn shī sān shǒu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

yù fǎng fú yún qǐ miè yīn, wú yuán què jiàn mèng zhōng shēn.
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
ān xīn hǎo zhù wáng wén dù, cǐ lǐ hé xū gèng wèn rén.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专题为您介绍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古诗,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