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苏轼

方丈门开怪不迎,给孤邀供未还城。
兴来且作寻安道,醉後何须觅老兵。
分类: 不见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方丈门开怪不迎,给孤邀供未还城。
兴来且作寻安道,醉後何须觅老兵。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对两位蜀地僧人的思念之情。他提到了这两位僧人都是来自蜀地(四川),但却无法亲眼见到他们,只能留下这两绝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僧人的思念之情。首句中的"天圣"指的是佛教中的尊号,表明这两位僧人的地位崇高。然而,诗人却感叹他无法亲自见到他们,只能以此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描述了方丈门敞开,但僧人却没有出来迎接。这可能暗示着僧人们在修行中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不受外界的纷扰和诱惑。

第三句中的"给孤邀供未还城",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们的邀请和供养,但他们却未能回应,这使诗人感到孤独和失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绪和心境。他说自己正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就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僧人们的思念之情。而在醉酒之后,他认为再去寻找这些老兵已经没有必要,可能是因为他认为他们已经超脱了尘世的束缚。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苏轼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iān shèng èr sēng jiē shǔ rén, bú jiàn, liú èr jué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fāng zhàng mén kāi guài bù yíng, gěi gū yāo gōng wèi hái chéng.
方丈门开怪不迎,给孤邀供未还城。
xìng lái qiě zuò xún ān dào, zuì hòu hé xū mì lǎo bīng.
兴来且作寻安道,醉後何须觅老兵。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专题为您介绍《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