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道中》 文天祥

天阔抟南雁,淮途长北驱。
甘棠成传舍,细柳作康衢。
田海随时变,山河往日殊。
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分类:

作者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头像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宝应道中》文天祥 翻译、赏析和诗意

《宝应道中》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宝应道上的旅途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阔抟南雁,淮途长北驱。
甘棠成传舍,细柳作康衢。
田海随时变,山河往日殊。
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南飞的雁群、长途奔驰的马车、成群的甘棠树和繁茂的细柳树,展现了宝应道上的繁荣景象。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田地和海洋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山河也不再是过去的模样。

诗中的“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表达了作者身处征途之中的孤独和寂寞。征袍上的绣花象征着荣耀和辛勤,而夜晚的孤灯则映衬出作者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作者以宝应道为背景,通过景物的变化和自身的孤独,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切。这首诗词既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是文天祥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宝应道中》文天祥 拼音读音参考

bǎo yìng dào zhōng
宝应道中

tiān kuò tuán nán yàn, huái tú zhǎng běi qū.
天阔抟南雁,淮途长北驱。
gān táng chéng chuán shě, xì liǔ zuò kāng qú.
甘棠成传舍,细柳作康衢。
tián hǎi suí shí biàn, shān hé wǎng rì shū.
田海随时变,山河往日殊。
zhēng páo gòng gǔn xiù, yè bì yī dēng gū.
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宝应道中》专题为您介绍宝应道中古诗,宝应道中文天祥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