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西山》 黄庭坚

新春木叶未蒙笼,西望天涯几日通。
商洛山间白云起,行歌思见采芝翁。
分类: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头像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过西山》黄庭坚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西山》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新春木叶未蒙笼,
West of the mountain, the leaves are not yet covered by the spring mist,
西望天涯几日通。
Gazing westward, how many days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商洛山间白云起,
Amidst the mountains of Shangluo, white clouds arise,
行歌思见采芝翁。
As I travel and sing, I long to meet the old man who gathers herbs.

诗词的意境描绘了作者春日行走在西山之间的情景。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春天刚开始,树叶尚未完全长满,山间飘荡着一丝丝的薄雾。通过"木叶未蒙笼",黄庭坚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春天初至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西望天涯几日通",表达了作者的遥望之情。他凭借着对远方的憧憬,希望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更广阔的世界,也暗示了他对未知未来的期待。

最后两句"商洛山间白云起,行歌思见采芝翁",描绘了行走在商洛山间时,山间的白云飘动。诗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心中思念着一个采集草药的老人,这里"采芝翁"象征着智者、道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不仅在追求物质上的远方,也在追求心灵上的智慧与启迪。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作者的情感和景象,以及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的情感,黄庭坚展示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对远方的渴望和对知识智慧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过西山》黄庭坚 拼音读音参考

guò xī shān
过西山

xīn chūn mù yè wèi méng lóng, xī wàng tiān yá jǐ rì tōng.
新春木叶未蒙笼,西望天涯几日通。
shāng luò shān jiān bái yún qǐ, xíng gē sī jiàn cǎi zhī wēng.
商洛山间白云起,行歌思见采芝翁。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过西山》专题为您介绍过西山古诗,过西山黄庭坚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