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哀诗·马伏波》 司马光

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
天涯柱分界,徼外贡输金。
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
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
分类:

作者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头像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五哀诗·马伏波》司马光 翻译、赏析和诗意

《五哀诗·马伏波》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
天涯柱分界,徼外贡输金。
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
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马伏波的悲惨遭遇和忠诚精神。马伏波是汉代的一位将领,他被任命为南海郡的令,但蛮兵却躲避在郁林中,不服从他的统治。他在天涯柱上划定了边界,但外地的人们却将贡品献给了别人。他坐失了奸臣的意图,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报国之心。最终,他的忠诚和勇敢只能埋葬在陌生的地方,像漂泊在瘴烟深处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马伏波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报国精神的思考。马伏波作为一位官员,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服务,但却遭遇了种种困境和不公。他的忠诚和勇敢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被埋没在漂泊和瘴烟之中。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奸臣当道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诚和报国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通过对马伏波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和无畏。同时,通过对马伏波遭遇的描绘,诗词中透露出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绪。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报国精神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五哀诗·马伏波》司马光 拼音读音参考

wǔ āi shī mǎ fú bō
五哀诗·马伏波

hàn lìng bān nán hǎi, mán bīng bì yù lín.
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
tiān yá zhù fēn jiè, jiǎo wài gòng shū jīn.
天涯柱分界,徼外贡输金。
zuò shī jiān chén yì, shuí míng bào guó xīn.
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
yī guān zhōng yǒng gǔ, piāo bó zhàng yān shēn.
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五哀诗·马伏波》专题为您介绍五哀诗·马伏波古诗,五哀诗·马伏波司马光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