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可教僧归越》 梅尧臣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可教僧归越》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可教僧归越》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厌倦和对不足之物的羡慕。诗人居住在南方,却常常思念北方,感到自己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受到了近乡情怯的束缚。诗中提到了橘子变成了枳子,只看到了空壳变绿,却无法品味其中的气味。最后一句表达了孤根逼近岩石的曲折困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困顿。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厌倦和对不足之物的羡慕,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诗中的南北思念和远近之别,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迷失。橘子变成枳子的比喻,揭示了诗人对生活中变化和失去的感受,以及对表面现象和真实本质的思考。最后一句孤根逼近岩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困顿,以及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可教僧归越》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kě jiào sēng guī yuè
送可教僧归越

wàn shì yàn xún cháng, xiàn mù měi bù zú.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jū nán duō běi sī, zài yuǎn cán jìn sú.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jì lái jú biàn zhǐ, dàn jiàn kōng tiáo lǜ.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qì wèi shuí fù lùn, gū gēn bī yán qū.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送可教僧归越》专题为您介绍送可教僧归越古诗,送可教僧归越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