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望彭泽作》 晁补之

青山缺处大江奔,江口山颜见县门。
一世定无纡辔处,故应来此着琴尊。
分类: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头像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江心望彭泽作》晁补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江心望彭泽作》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青山缺处大江奔,
江口山颜见县门。
一世定无纡辔处,
故应来此着琴尊。

这首诗词描绘了晁补之站在江心,遥望彭泽山水景色的场景。下面是对该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前两句“青山缺处大江奔,江口山颜见县门”表达了作者站在江心,眺望彭泽的山水景色。诗中的“青山缺处”指的是山脉中间的缺口,大江奔流而过。江口的山脉连绵起伏,山颜(山脉的容貌)就在县城的门口可见。这些描写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和宏伟,给人以广阔和开放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一世定无纡辔处,故应来此着琴尊”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片美景之中感受到的宁静和安宁。诗中的“一世定无纡辔处”意味着在这个地方,诗人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没有任何束缚和烦恼。因此,他应该来到这里,享受琴音的陶冶和自在。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心境。江山壮丽的景色以及自然的宁静给了诗人一种安抚和放松的感受,使他能够舒展心灵,摆脱尘世的束缚。通过弹琴,诗人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宁静。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江山壮丽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展示了晁补之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他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江心望彭泽作》晁补之 拼音读音参考

jiāng xīn wàng péng zé zuò
江心望彭泽作

qīng shān quē chù dà jiāng bēn, jiāng kǒu shān yán jiàn xiàn mén.
青山缺处大江奔,江口山颜见县门。
yī shì dìng wú yū pèi chù, gù yīng lái cǐ zhe qín zūn.
一世定无纡辔处,故应来此着琴尊。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江心望彭泽作》专题为您介绍江心望彭泽作古诗,江心望彭泽作晁补之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