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苏辙

莫为之先,冥不谓鄙。
一夫前行,百夫具履。
以为不信,出视同轨。
期尔十年,风变而美。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中文译文:
莫为之先,冥不谓鄙。
一夫前行,百夫具履。
以为不信,出视同轨。
期尔十年,风变而美。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在陶渊明的劝农诗的基础上所作的和诗。诗中通过对农耕的劝勉,表达了他对农事的重视和农民劳动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了陶渊明的劝农诗的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农耕的重要性和农民努力的价值。诗的开头写道:“莫为之先,冥不谓鄙。”意思是不要嫌弃农事的低微,不要觉得农民的劳动是可鄙的。接着,诗中说道:“一夫前行,百夫具履。”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先行和其他人的紧随其后,意味着只有农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艰巨的农事工作。

接下来的两句“以为不信,出视同轨。”表达了对那些不相信农事重要性的人的呼唤和挑战。苏辙表示,如果他们出来亲眼目睹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就会认识到农事的重要性,看到农民们所付出的努力。

最后两句“期尔十年,风变而美。”表达了对农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期望。苏辙希望经过十年的时间,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将会使得大地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美好的景象将会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鼓励,强调了农耕的重要性以及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将会带来美好的未来。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hé zi zhān cì yùn táo yuān míng quàn nóng shī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mò wèi zhī xiān, míng bù wèi bǐ.
莫为之先,冥不谓鄙。
yī fū qián xíng, bǎi fū jù lǚ.
一夫前行,百夫具履。
yǐ wéi bù xìn, chū shì tóng guǐ.
以为不信,出视同轨。
qī ěr shí nián, fēng biàn ér měi.
期尔十年,风变而美。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专题为您介绍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古诗,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