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十首》 汪元量

天上人间一梦过,春来秋去奈愁何。
铜仙有泪如铅水,不似湘妃竹上多。
分类: 竹枝

作者简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竹枝歌十首》汪元量 翻译、赏析和诗意

《竹枝歌十首》是汪元量所作的一组诗词,表达了对人世间的虚幻和生命的短暂感慨。以下是《竹枝歌十首》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天上人间一梦过,
春来秋去奈愁何。
铜仙有泪如铅水,
不似湘妃竹上多。

诗意和赏析:
《竹枝歌十首》以凄美的意境描绘了人生短暂和世间虚幻的主题。首句“天上人间一梦过”,表达了人类在世间的一生就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诗人触及到生命的短暂性,唤起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深切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春来秋去奈愁何”,表达了季节更迭,时光荏苒,人们无法抵挡时间的流转,心生愁苦。诗人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传达了人们对光阴逝去的无奈之情。

下半首的“铜仙有泪如铅水,不似湘妃竹上多”,通过对竹子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人世变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中的“铜仙”指的是铜雕塑,而“湘妃竹”则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湖南竹子。铜仙泪如铅水,暗示了铜像寿命短暂,而竹子上的湘妃泪滴却多得多。这里通过对铜仙和湘妃竹的对比,强调了人生短暂和生命之脆弱。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生命短暂和人世虚幻的主题,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产生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生命之短促和时间之无情的感慨,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竹枝歌十首》汪元量 拼音读音参考

zhú zhī gē shí shǒu
竹枝歌十首

tiān shàng rén jiān yī mèng guò, chūn lái qiū qù nài chóu hé.
天上人间一梦过,春来秋去奈愁何。
tóng xiān yǒu lèi rú qiān shuǐ, bù shì xiāng fēi zhú shàng duō.
铜仙有泪如铅水,不似湘妃竹上多。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竹枝歌十首》汪元量专题为您介绍《竹枝歌十首》汪元量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