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颍州访故老》 李曾伯

去汴五百里,通淮十八村。
荒原王翦骨,废井伍奢魂。
旧筑河南坞,新城塞北屯。
百年上遗爱在,六一故碑存。
分类:

作者简介(李曾伯)

李曾伯头像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至颍州访故老》李曾伯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至颍州访故老》

译文:
来到颍州,探访故老,
五百里的旅途,穿越十八个淮河村。
废弃的井中沉睡着奢魂,
广袤的荒原上埋葬着王翦的骨。
河南坞的古筑依旧伫立,
北方的新城塞屯兵备战。
百年过去,留下了深深的爱意,
六月的故碑仍然屹立不倒。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曾伯访问颍州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述了他从汴京(指东京,即南宋的首都)来到颍州的艰辛旅途,途经十八个淮河村庄。他在颍州看到了废弃的井和广袤的荒原,这些景象唤起了他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他提到了王翦的骨骸,这是对历史名将的致敬和对英雄事迹的追忆。他也提到了河南坞的古筑和新城塞,揭示了时光流转中的变迁和建设。最后,他强调百年来的爱意和六月的故碑的存在,表达了对过去的珍视和对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赏析:
《至颍州访故老》是一首富有沧桑感和历史意味的诗词。诗人通过对颍州的描述,展示了时光流转中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他通过描绘废弃的井和荒原,以及提及王翦的骨骸,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过去时代的思念之情。古筑和新城塞的对比,展示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珍视。最后,诗人通过强调百年来的爱意和六月的故碑的存在,强调了历史传承的重要性,使读者深思历史的力量和价值。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通过描述具体的景物和地点,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他的视角,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至颍州访故老》李曾伯 拼音读音参考

zhì yǐng zhōu fǎng gù lǎo
至颍州访故老

qù biàn wǔ bǎi lǐ, tōng huái shí bā cūn.
去汴五百里,通淮十八村。
huāng yuán wáng jiǎn gǔ, fèi jǐng wǔ shē hún.
荒原王翦骨,废井伍奢魂。
jiù zhù hé nán wù, xīn chéng sài běi tún.
旧筑河南坞,新城塞北屯。
bǎi nián shàng yí ài zài, liù yī gù bēi cún.
百年上遗爱在,六一故碑存。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至颍州访故老》专题为您介绍至颍州访故老古诗,至颍州访故老李曾伯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