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门》 林景熙

一间每笑不如僧,及到僧门间未能。
昨夜褐袍风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灯。
分类:

作者简介(林景熙)

林景熙头像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僧门》林景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僧门》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无法融入僧门的遗憾之情。

诗词中的译文如下:

《僧门》

一间每笑不如僧,
及到僧门间未能。
昨夜褐袍风雨裹,
隔溪犬吠入林灯。

这首诗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僧侣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以自我反思的方式揭示了诗人对僧门生活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遗憾。诗人认为自己与僧侣相比,无法达到他们的境界,无法体验到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渴望能够成为一名僧侣,进入僧门,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然而,在现实中,他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无法过上与僧侣相似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将诗人内心对僧门生活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挣扎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一间每笑不如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中超脱尘俗、淡泊名利的向往。然而,“及到僧门间未能”,诗人却意识到自己无法真正融入僧门,无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诗的后两句“昨夜褐袍风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灯”,通过描绘夜晚中风雨中的僧侣形象,以及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和林中的灯火,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宁和的氛围。这种景象与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

总之,这首诗《僧门》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遗憾之情。它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内心的挣扎,给人以思考与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僧门》林景熙 拼音读音参考

sēng mén
僧门

yī jiān měi xiào bù rú sēng, jí dào sēng mén jiān wèi néng.
一间每笑不如僧,及到僧门间未能。
zuó yè hè páo fēng yǔ guǒ, gé xī quǎn fèi rù lín dēng.
昨夜褐袍风雨裹,隔溪犬吠入林灯。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僧门》专题为您介绍僧门古诗,僧门林景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