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 林景熙

晴峰无数蘸清流,窈窕寒生六月秋。
百练不须欧冶剑,沼吴人在采莲舟。
分类:

作者简介(林景熙)

林景熙头像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林景熙 翻译、赏析和诗意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右若耶溪,晴峰上无数蘸清流,柔美而寒冷,宛如六月的秋天。这里的水流纵横交错,如同百练般细腻,但并不需要铸造得像欧冶剑那样锋利。在这片水域里,吴地的人们正在采莲的小船上忙碌着。

这首诗以描绘右若耶溪的景色为主题,通过描述溪水的清澈和流动,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晴峰上的无数溪流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其中的比喻手法也很巧妙,将水流比作百练,既展现了水流的细腻和纯净,又暗示了水的柔软和温润。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传递出一种秋意盎然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中变幻多姿的美好。

诗中提到的采莲舟和沼吴人则给诗篇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采莲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活动,而吴地是指江南地区,因此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和日常生活的眷恋之情。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林景熙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感受,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对家乡和生活的情感表达。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在细细品味之中领悟到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和谐共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林景熙 拼音读音参考

táo shān shí yǒng hé dèng mù xīn yòu ruò yé xī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

qíng fēng wú shù zhàn qīng liú, yǎo tiǎo hán shēng liù yuè qiū.
晴峰无数蘸清流,窈窕寒生六月秋。
bǎi liàn bù xū ōu yě jiàn, zhǎo wú rén zài cǎi lián zhōu.
百练不须欧冶剑,沼吴人在采莲舟。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专题为您介绍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古诗,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林景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