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 罗隐
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
作者简介(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姑苏台》罗隐 翻译、赏析和诗意
《姑苏台》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让高泰伯的后人开创姑苏台,
表现贤明的影响于延陵覆命时。
还不曾了解子孙后代的施展,
将崇台榭改建成西施的住所。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姑苏台的历史背景为起点,姑苏台是古代苏州城的标志性建筑。高泰伯是高祖刘备时的重要官员,他的后人开创了姑苏台。诗人将姑苏台与名妓西施联系在一起,通过将崇台榭改建成西施的住所,强调了姑苏台的美丽和神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姑苏台的历史背景和与西施的联想,展现了罗隐对于美丽和传统文化的留恋之情。诗中表现出诗人对于历史、传统文化和美的追溯和探索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于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姑苏台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于美的向往和敬仰。
《姑苏台》罗隐 拼音读音参考
gū sū tái
姑苏台
ràng gāo tài bó kāi jī rì, xián jiàn yán líng fù mìng shí.
让高泰伯开基日,贤见延陵复命时。
wèi huì zǐ sūn yīn dǐ shì, jiě chóng tái xiè wèi xī shī.
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