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众音方的诗词(120首)

1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开西园》 宋·田况

春山寒食节,夜雨书晴天。
日气薰花色,韵光遍锦川。
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
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
众音方杂沓,馀景列留连。
座客无辞醉,芳菲又一年。

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唐·陈子昂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咏物竹子抒怀

3 《大悲观音栴檀像》 宋·释遵式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4 《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 宋·郏亶

珍重妙观师,书来再三读。
不蒙促归计,乃忧旷笺牍。
疑师未相知,待我尚尘俗。
窃闻构新殿,东畔建廊屋。

5 《观世音赞六首》 宋·黄庭坚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盘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6 《观音大士赞》 宋·释师范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於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来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7 《知命弟观音赞》 宋·黄庭坚

普陀岩大圣,应身三十二。
慈悲视众生,八万四千眼。
救一切苦难,八万四千声。
依归观世音,是先得道者。

8 《入定观音赞》 宋·释宗杲

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於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9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和浙西李大夫作)》 唐·白居易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10 《僧师源画观音赞》 宋·陆游

三世如来同一鬨,大雨料作補陀梦。
佛子无财可修供,尺纸寸毫俱妙用。
寳缨天冠儼四众,长年造极筆愈纵。
唯师鲁公为作颂,十方世界俱震动。

11 《赞水月观音》 宋·释法薰

现自在端严相,起利他悲悯心。
水茫茫,月沉沉。
众生无尽,我顾方兴。
晓起复昏,泯去来今。

12 《参头智舒与众行者写师像求赞》 宋·释正觉

背鲐齿鲵,皮鸡发鹤。
西北出家,东南行脚。
选佛到空觉觉空,为人除药病病药。
夕壑云生,秋潭月落。

13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14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纪游写景感悟

15 《七谏》 两汉·东方朔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楚辞

16 《上林赋》 两汉·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其于义固未可也。

写景叙事

17 《七发》 两汉·枚乘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
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惕惕怵怵,卧不得瞑。

辞赋精选写人讽喻

18 《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19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20 《三都赋》 魏晋·左思

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
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辞赋精选地名言志讽刺

* 关于众音方的诗词 描写众音方的诗词 带有众音方的诗词 包含众音方的古诗词(12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