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的诗词(共794首)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头像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681 《泊舟山阳偶题》 宋·晁补之

五岁淮山一梦新,扁舟曾系市桥春。
津亭石磴双垂柳,见我依依似故人。

682 《汴堤暮雪怀径山澄慧道人》 宋·晁补之

朔风吹雪乱沾襟,走马投村日向沉。
遥想道人敲石火,冷杉寒竹五峰深。

683 《饮城西赠金乡宰韩宗恕》 宋·晁补之

大夫盘中定州盏,三举檐花舞凌乱。
请君行盏且莫稽,为君起赋饮城西。
城西古道如涧深,东风吹沙不见林。
虚堂更觉野原阔,榆柳浩浩波涛吟。

684 《芳仪怨》 宋·晁补之

金陵宫殿春霏微,江南花发鹧鸪飞。
风流国主家千口,十五吹箫粉黛稀。
满堂侍酒皆词客,拭汗争看平叔白。
后庭一曲时事新,挥泪临江悲去国。

685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 宋·晁补之

公子翩翩出世贤,少时术业已成全。
闲中道义轻三事,醉里文章敌八仙。
客舍寒垆聊可拥,县楼昏鼓不须传。
河阳花发期相过,即是新年换故年。

686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 宋·晁补之

蜀客高词诧割鲜,直吞云梦气仍全。
自怜单阏穷为赋,不向元和共得仙。
嘉论一朝倾盖合,新诗半夜叩关传。
西窗却话巴山事,它日相逢忆此年。

687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 宋·晁补之

乘涛无意犯星躔,好在琴尊且乐全。
彭泽孤吟成小隐,苏门双啸剧登仙。
平时主父言多困,晚节扬雄学始传。
鲍叔可能知管子,劳君相许寄忘年。

688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 宋·晁补之

大山宫,小山霍,欲识山高观石脚。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欲知水深观水津。
营丘于此意独亲,杜侯所与复有人。
不见李侯今五载,苦向营丘有余态。

689 《泊思禅寺呈廖明略其地盖干越寺在琵琶洲上》 宋·晁补之

迟君干越思禅寺,弥月忘归住翠岚。
忽见琵琶洲上月,始惊全室在天南。

690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宋·晁补之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691 《寄怀八弟三首》 宋·晁补之

扬州全盛吾能说,鸭脚琼花五百年。
忽见山光好诗轴,却思淮浦旧渔船。
柴荆故俗真虚老,松菊幽斋已重迁。
便作扶藜望衡霍,清秋随分有风烟。

692 《寄怀八弟三首》 宋·晁补之

平日鸰原左右手,蟨邛前后未须论。
清秋淮上多诗句,白首篱边近酒樽。
杜舅高情笃兄弟,先君至性厚闺门。
两公与尔同师法,相待归来老此园。

693 《寄怀八弟三首》 宋·晁补之

君好作官容我隐,我专筑室待君归。
古来奇特俱安用,老去疏慵自不违。
五府交书何怪密,双林白社未嫌稀。
先君门户观之子,葵藿吾今遯益肥。

694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少时豪气恨沈沦,缪意诗书可庇民。
长笑壮年无一事,微吟只有故人亲。

695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千首清诗竞夜长,真成蝴蝶为春忙。
莫教流落人间少,雷电它时下取将。

696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
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

697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住近苏门有白云,闭关却扫道逾尊。
相逢不语忽长啸,今日岂无人姓孙。

698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闻说归心已浩然,苏门况有子云廛。
广文不去惭官长,系马堂阶要酒钱。

699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相逢樽酒未辞深,握手盱眙十载心。
车马凄凉人夜别,出门落月与横参。

700 《和胡戢七首》 宋·晁补之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