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议造句

“奏议”的解释

奏议[zòu yì] 奏议 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文心雕龙》中的“章表”、“奏启”、“议对”这三类。据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在较古的时候,章、表、奏、议四者还是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就逐渐消失了。章体文字久已失传,表体文字大量可见,其内容比较广泛。奏启即奏,奏是进的意思,臣下言事称奏事。《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奏事的文章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议对即议政、对策的文章。对策,简称策。《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题目写在简上,故叫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故叫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此外还有封事,也称封章,这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进奏时加以密封,以防泄漏。书说(shuì) 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说一般是指游士的游说之辞。如苏代《说齐不为帝》,范雎《说秦昭王》。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其(袁可立)奏议剀切有当,帝心似陆,宣公至若决策,击贼蹙之远徙,则裴晋公淮蔡之断也!”
用“奏议”造句 第1组

1、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

2、中国古代奏议行文,通常会选取势、理、情三个角度来进行,表现出尚势、论理、叙情的风格差异。

3、其奏议编入本人文集者,以文集著录,不入本类。

4、奏议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与其它文体相比,奏议文风在后世各代总体变化不算太大,但又总在变化之中。

6、奏议是我国古代大臣向皇帝上奏文书的统称,因其文体特点,成为古代社会最为常见的应用文体之一。

7、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

8、奏议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它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亦可为当今公文写作和新闻报道提供借鉴。

9、邸报乃首都朝内的政情大汇总,记载皇帝旨谕和朝臣奏议;塘报内容多为地方军政大事要闻辑录,一般通过官方驿递系统在京城衙门府署送递并发至四方官署。

10、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用“奏议”造句 第2组

11、一、古今崇论闳议,如煌煌经史,列朝名人奏议及近人经世文编,皆高文典册,治国良谟,奚俊鄙人饶舌。

12、贵州历代撰作的史学著述,广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稗史、政书奏议、家传谱牒等各种体裁。

* 在线查询奏议造句,用奏议造句,用奏议组词造句,包含奏议的句子。
奏议

关于奏议的诗句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