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造句

“渔父”的解释

渔父[yú fǔ] 渔父 (《楚辞》篇章)《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用“渔父”造句 第1组

1、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2、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3、 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4、 这种由“渔父”情结引发的复杂心态需要有适合的文体承载,传统的诗词不适合表现这种特殊的心态。

5、 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6、 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

7、 牧郎奚为,牛背依然吹短笛,渔父去矣,桃园何处问迷津.

8、 他认为渔父是江湖上的高蹈之士,以全身远害为道。

9、 无论“渔父”还是“女媭”,他们都是善意地希望屈原通达权变,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与世俗社会和谐相处,以求自身的平安。

10、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用“渔父”造句 第2组

11、 屈原在现实中并非无路可走,女媭、灵氛、巫咸、渔父等都反复为他指出了可走之路,但他上下求索,经过激烈而痛苦的斗争,终于宁死也不忍离故国而去。

12、 啸歌于川泽之间,讽味于渑池之上,泛滥于渔父之游,偃息于卜居之下。

13、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14、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15、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 

* 在线查询渔父造句,用渔父造句,用渔父组词造句,包含渔父的句子。
渔父

关于渔父的诗句

关于渔父的成语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