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造句

“班固”的解释

班固[bān gù] 班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概述图班固画像来源:中华英烈祠)
用“班固”造句 第1组

1、 班固的说法虽然有张扬儒学的意思在内,但他也看到了先秦诸子思想对话与争鸣发展的路径,是由各执一端走向百川归海。

2、 塔西佗和班固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史学遗产.

3、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

4、 班固曾把经学研究这个特点视为“大患”。

5、 班固是御用文人,他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6、 小说在文明之初曾经有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但在班固等学者给小说下定义的时代,它已成为边缘性的话语形态,地位低贱。

7、 班固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学家,从他编著的图书中可以分析出他的编辑思想,即宣传儒家思想、关注民生、秉笔直书、既继承又创新。

8、 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

9、 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10、 村中有班妤山、班家古寨等遗迹,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超、班昭名垂青史,为村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用“班固”造句 第2组

11、 班固也认为燕地之民不聪明,而且轻佻浮薄无威仪,但他又认为燕民有一大长处,就是敢于急人所难,乐于助人。

12、 中护军班固,为窦氏党与,和帝但将他褫职了事。

13、 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多采用第一种说法,又指子婴是二世长兄扶苏的儿子。

14、 班氏家族,也以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

15、 君不见,最早记载传国玺上文字的人不是司马迁、班固等人,而裴松之、张守节等都是引用早已亡佚了的著作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死无对证”。

16、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17、 家学渊源,尤擅文采,乃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之妻。

18、 史官是一个官职,按照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讲法,古时候天子左边一个史官记言,右边一个史官记事。

19、 几经打听,夏班固愿意成全这件事,当做新娘。

20、 五色圆坛内封玉册,这与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白虎通义》所述相近,曾记载有: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用“班固”造句 第3组

21、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22、 汉代及其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基本上丢失了这个传统,始作俑者为东汉班固

23、 班昭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两个哥哥班固、班超都是当时的文史大家。

24、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25、 物生清洁,洗除其枯,后来唐朝孔颖达对清明的这个解释,显然就来自班固对姑洗的定义。

26、 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其中国本之《禹贡》,外夷本班固《汉书》,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以朱,刊落疏舛,多所厘正。

* 在线查询班固造句,用班固造句,用班固组词造句,包含班固的句子。

关于班固的诗句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