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視角的读音 多視角的意思

多视角 【多视角】从多种角度出发并贯穿始终的艺术处理方式。它可分为双重视角与多重视角。前者是“面”的视角,后者是“立体”的视角。如叶文福的《拾贝》:“我到海边来拾贝/海到岸边来拾我/我拾到半边贝壳/海拾到了半个我。”这里使用的便是“我”与“海”这种双重视角,这种视角的长处有利双向交流情感。孟奇《南方的河谷》,“第一节以触觉为主,第二节转向嗅觉,第三节转向视觉,最后一节写听觉。如果把一种感官表现看作一种视觉,那么此诗就运用了四种视角。这四种感官(视觉)的交叠,表现出感觉的丰富性,逼真地呈现了温热、芳香、光明、动听的南方河谷的正午情景。如果仅仅运用其中一种感官,效果会大大逊色。”(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40~141页)
  • duō
  • shì
  • jiǎo

“多視角”的读音

拼音读音
[duō shì jiǎo]
汉字注音:
简繁字形:
多视角
是否常用:

“多視角”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多视角 duōshìjiǎo

[multi-angle of view]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

网络解释

多视角

【多视角】从多种角度出发并贯穿始终的艺术处理方式。它可分为双重视角与多重视角。前者是“面”的视角,后者是“立体”的视角。如叶文福的《拾贝》:“我到海边来拾贝/海到岸边来拾我/我拾到半边贝壳/海拾到了半个我。”这里使用的便是“我”与“海”这种双重视角,这种视角的长处有利双向交流情感。孟奇《南方的河谷》,“第一节以触觉为主,第二节转向嗅觉,第三节转向视觉,最后一节写听觉。如果把一种感官表现看作一种视觉,那么此诗就运用了四种视角。这四种感官(视觉)的交叠,表现出感觉的丰富性,逼真地呈现了温热、芳香、光明、动听的南方河谷的正午情景。如果仅仅运用其中一种感官,效果会大大逊色。”(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40~141页)

“多視角”的单字解释

】: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1.“视”的繁体字。2.看、見:“凝視”、“注視”。唐•杜甫《彭衙行》:“從此出妻拏,相視涕闌干。”3.察看、觀察:“視察”、“巡視”。《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管子•四時》:“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4.看待、對待:“忽視”、“仇視”、“一視同仁”、“視如己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5.辦理、治理:“就職視事”。《史記•卷五•秦本紀》:“韓王衰絰入弔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視喪事。”6.顯示、表示。同“”。《詩經•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已渡,皆湛舡,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視士必死,無還心。”7.比較、比擬。《孟子•萬章下》:“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8.效法。《書經•太甲中》:“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孔安國傳》:“言當勉修其德,法視其祖而行之,無為是逸豫怠惰。”9.眼力。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
】:[jiǎo]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犀角。2.形状像角的;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菱角。桌子角。3.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4.中国辅币名。一元的十分之一。5.古时军中吹的乐器:号角。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jué]1.竞赛:角斗。2.角色:名角儿。主角儿。3.古代盛酒的器物。4.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多視角”的相关词语

* 多視角的读音是:duō shì jiǎo,多視角的意思:多视角 【多视角】从多种角度出发并贯穿始终的艺术处理方式。它可分为双重视角与多重视角。前者是“面”的视角,后者是“立体”的视角。如叶文福的《拾贝》:“我到海边来拾贝/海到岸边来拾我/我拾到半边贝壳/海拾到了半个我。”这里使用的便是“我”与“海”这种双重视角,这种视角的长处有利双向交流情感。孟奇《南方的河谷》,“第一节以触觉为主,第二节转向嗅觉,第三节转向视觉,最后一节写听觉。如果把一种感官表现看作一种视觉,那么此诗就运用了四种视角。这四种感官(视觉)的交叠,表现出感觉的丰富性,逼真地呈现了温热、芳香、光明、动听的南方河谷的正午情景。如果仅仅运用其中一种感官,效果会大大逊色。”(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40~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