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的读音 常遇春的意思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概述图片来源)
  • cháng
  • chūn

“常遇春”的读音

拼音读音
[cháng yù chūn]
汉字注音:
ㄔㄤˊ ㄩˋ ㄔㄨㄣ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常遇春”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常遇春  cháng yù chūn  ㄔㄤˊ ㄩˋ ㄔㄨㄣ  

人名。(西元1330~1369)​字伯仁,明怀远人。貌奇伟,善射,有勇力。辅佐明太祖转战江南,所向皆捷;又率师北征,下元都,逐元帝,平定天下。累官至左副将军,擢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赠中书右丞相。封鄂国公、开平王。谥忠武。

网络解释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概述图片来源)

“常遇春”的单字解释

】: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1.相逢;遭遇:相遇。遇雨。遇险。不期而遇。2.对待;款待:待遇。优遇。冷遇。3.机会:机遇。际遇。4.姓。
】:1.春季:春景。温暖如春。2.指一年的时间:一卧东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怀春。春心。4.比喻生机:妙手回春。5.姓。

“常遇春”的相关词语

* 常遇春的读音是:cháng yù chūn,常遇春的意思: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概述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