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的读音 御史中丞的意思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 shǐ
  • zhōng
  • chéng

“御史中丞”的读音

拼音读音
[yù shǐ zhōng chéng]
汉字注音:
ㄩˋ ㄕˇ ㄓㄨㄥ ㄔㄥˊ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御史中丞”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官名。汉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即以中丞代行其职。

网络解释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御史中丞”的单字解释

】:1.驾驭车马;赶车:御者。2.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或支配:御下。御众。3.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御赐。御前。告御状。4.抵挡:防御。御寒。御敌。
】:1.历史:史学。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来。2.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3.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史书。史部。4.姓。
】:[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古代帮助帝王或主要官员办事的官吏:丞相。府丞。

“御史中丞”的相关词语

“御史中丞”造句

袁傪,官御史中丞、兵部侍郎。诗二首。

直兵鲍僧睿,恃顼势为不法,御史中丞徐陵为奏弹之,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先是,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数劾京,未允,至是,贬太子少保,出居杭。

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旧事,左右仆射初上,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已下罗拜。

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等也都以王安石“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接着,群僚百官纷纷进言,御史中丞海青峰、署理兵部侍郎卢腾远、东宫洗马虞文俊、翰林院编修岑渡、礼部主事仲暄都上疏为任停云辩诬。

说起来,京兆尹是从三品高官,御史中丞才正五品,侍御史更是只有从七品,相差悬殊。

臣案《汉书宣秉传》云,诏征秉为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俱会殿廷,并专席而坐,京师号之为三独坐。

* 御史中丞的读音是:yù shǐ zhōng chéng,御史中丞的意思: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