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读音 萬里長城的意思

【解释】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示例】吞珪既丧,坏了~,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 wàn
  • cháng
  • chéng

“萬里長城”的读音

拼音读音
[wàn lǐ cháng chéng]
汉字注音:
ㄨㄢˋ ㄌㄧˇ ㄔㄤˊ ㄔㄥˊ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萬里長城”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万里长城 Wànlǐ Chángchéng

(1) [the Great Wall]

(2) 指中国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战国时秦、燕、赵等国都修过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将北方的长城连贯起来。今长城为明代所修,全长六千七百公里

(3) 比喻国家的栋梁重臣或军队

吞珪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水浒后传》

辞典解释

万里长城  wàn lǐ cháng chéng   ㄨㄢˋ ㄌㄧˇ ㄔㄤˊ ㄔㄥˊ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
简称为「长城」。

比喻国家的栋梁。
《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 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明.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珪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
也称为「长城」。

英语 the Great Wall

法语 Grande Muraille, mur de dix mille Li

网络解释

【解释】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示例】吞珪既丧,坏了~,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的单字解释

】: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cháng]1.指在空間的兩端之間距離大。2.指時間相隔距離大。3.長久;永久。4.常常;經常。5.引長,延長。6.指超越。7.特長;擅長。8.長處,優點。9.猶優;是,正確。10.引申為贊許。11.大。表示程度。參見“長呼”、“長哭”。12.中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之一。參見“長夷”。13.姓。[zhǎng]1.相比之下年紀大。2.指相比之下年紀較大的人。3.特指老,年高。4.指老人。5.為人師長。6.長輩,輩分高的人。7.排行最大。參見“長子”、“長女”。8.居先,居首位。9.君長;領袖;首領。10.指居先、居首位者。11.指長官。12.今稱領導人或部隊的各級指揮官為長:縣長;鄉長;校長;軍長;排長。13.統治;統率。14.主管;執掌。15.尊敬。16.重視;崇尚。17.生育;出生。18.生長,成長。19.長大;成年。20.撫育;培育。21.滋長;助長。22.上漲。23.良善。24.古代戶籍編制單位。二百五十家為長。
】:1.城墙:城外。万里长城。2.城墙以内的地方:城区。东城。3.城市(跟“乡”相对):山城。进城。满城风雨。连下数城。城乡物资交流。

“萬里長城”的相关词语

* 萬里長城的读音是:wàn lǐ cháng chéng,萬里長城的意思:【解释】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示例】吞珪既丧,坏了~,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