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吒的读音 那吒的意思

那吒 那吒,①梵文Nalakuvara或Nalakubara的音译之略,全称“那吒俱伐罗”,亦译“那罗鸠婆”。佛教天神。佛教相传是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第三子,称那吒太子或那拏天。佛法保护神。《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 皆悉大欢喜。”《宋高僧传·道宣传》:道宣夜行跌倒,有少年扶起,问是何人,“少年曰:‘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其形象,一说为三头六臂。《碧岩录》卷九:“忽若忿怒那吒, 现三头六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②《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作“哪吒”。《西游记》说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状似少年,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封神演义》则写他出生不久, 就打死龙王太子敖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拿他父母,他为了表示自己所作所为与父母无涉,就毅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双亲而死。死后,其魂魄借莲花为躯体,得以复活。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这一人物当由佛教经籍中的故事演化而成。其拆肉还母、拆骨还父事, 亦见于《五灯会元》。
  • zhà

“那吒”的读音

拼音读音
[né zhà]
汉字注音:
ㄣㄜˊ ㄓㄚˋ
简繁字形:
那咤
是否常用:

“那吒”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亦作"那叱"。 2.佛教护法神名。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那咤俱伐罗的省称。相传为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哪咤即由此演化而来。

网络解释

那吒

那吒,①梵文Nalakuvara或Nalakubara的音译之略,全称“那吒俱伐罗”,亦译“那罗鸠婆”。佛教天神。佛教相传是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第三子,称那吒太子或那拏天。佛法保护神。《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 皆悉大欢喜。”《宋高僧传·道宣传》:道宣夜行跌倒,有少年扶起,问是何人,“少年曰:‘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其形象,一说为三头六臂。《碧岩录》卷九:“忽若忿怒那吒, 现三头六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②《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作“哪吒”。《西游记》说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状似少年,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封神演义》则写他出生不久, 就打死龙王太子敖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拿他父母,他为了表示自己所作所为与父母无涉,就毅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双亲而死。死后,其魂魄借莲花为躯体,得以复活。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这一人物当由佛教经籍中的故事演化而成。其拆肉还母、拆骨还父事, 亦见于《五灯会元》。

“那吒”的单字解释

】:[nà]1.代词,那样:就那办吧!。要不了那多。那个人。那个脾气。2.连词,跟前面“如果”、“若是”等相应,表示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nèi]“那”(nà)和“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那个。那些。那年。那三年。[nā]姓。
】:[zhà]同“”。[zhā]用于神话中人名。

“那吒”的相关词语

* 那吒的读音是:né zhà,那吒的意思:那吒 那吒,①梵文Nalakuvara或Nalakubara的音译之略,全称“那吒俱伐罗”,亦译“那罗鸠婆”。佛教天神。佛教相传是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第三子,称那吒太子或那拏天。佛法保护神。《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 皆悉大欢喜。”《宋高僧传·道宣传》:道宣夜行跌倒,有少年扶起,问是何人,“少年曰:‘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其形象,一说为三头六臂。《碧岩录》卷九:“忽若忿怒那吒, 现三头六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②《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作“哪吒”。《西游记》说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状似少年,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封神演义》则写他出生不久, 就打死龙王太子敖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拿他父母,他为了表示自己所作所为与父母无涉,就毅然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双亲而死。死后,其魂魄借莲花为躯体,得以复活。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这一人物当由佛教经籍中的故事演化而成。其拆肉还母、拆骨还父事, 亦见于《五灯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