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潮》 陈师道

眼看白浪覆青山,谁信黄昏去复还。
纵使百年终有尽,何须豪横诧吴蛮。
分类:

作者简介(陈师道)

陈师道头像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十八日潮》陈师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十八日潮》
朝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中文译文:
眼看白浪覆青山,
谁信黄昏去复还。
纵使百年终有尽,
何须豪横诧吴蛮。

诗意和赏析:
《十八日潮》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通过描绘海潮的景象,抒发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诗中描绘了白浪覆盖着青山的景象,这是一幅壮观而动人的画面。这里的白浪与青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作者以直观的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人们目睹着黄昏的来临,但很少有人相信黄昏过去后会再次返回。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他指出,即使百年过后,最终也会有尽头。这种观念与前两句所表现的无常感形成了呼应。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的生命,都受制于时间和命运的限制,都无法逃避终结的命运。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豪情壮志和对命运的坚毅态度。诗人问道,既然时间有尽头,又有什么必要去追求虚荣和豪横呢?他以"吴蛮"来指代世俗的荣华富贵和权势,认为这些都是短暂而虚幻的,不值得追逐。相对于短暂的世俗荣华,诗人表达了对于内心深处真正珍贵的东西的追求。

《十八日潮》通过描绘海潮的景象,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和世俗荣华的思考,呼唤人们应当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追求内心的坚毅和豪情壮志。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凝练地表达了生命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十八日潮》陈师道 拼音读音参考

shí bā rì cháo
十八日潮

yǎn kàn bái làng fù qīng shān, shuí xìn huáng hūn qù fù huán.
眼看白浪覆青山,谁信黄昏去复还。
zòng shǐ bǎi nián zhōng yǒu jǐn, hé xū háo hèng chà wú mán.
纵使百年终有尽,何须豪横诧吴蛮。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十八日潮》专题为您介绍十八日潮古诗,十八日潮陈师道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