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字是有的成语 (135个)

121

饿莩

成语拼音:
yě yǒu è piǎo
成语解释:
饿莩:饿死的人。郊外饿死的人。形容战乱或灾后的景象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民饥色,野饿莩。”
122

尽而意无穷

成语拼音: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成语解释: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成语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尽而意无穷。”
123

尽而音意无穷

成语拼音:
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
成语解释:
语言穷尽而含意没穷尽。指诗文等蕴含着深刻含义
成语出处: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故知词也者,言尽而音意无穷也。”
124

成语拼音:
yīng yǒu jìn yǒu
成语解释:
应该的都。形容十分齐备。
成语出处:
《宋书 江智渊传》:“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125

童心

成语拼音:
yóu yǒu tóng xīn
成语解释:
儿童的心态。指年龄虽然大了,仍像儿童一样单纯的心态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童心。”
126

头,债

成语拼音:
yuān yǒu tóu,zhài yǒu zhǔ
成语解释:
冤头,债债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须找为主的人。
成语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剑门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头,债主。’”
127

足无

成语拼音:
yí yǒu zú wú
成语解释:
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成语出处:
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 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128

此类

成语拼音:
zhū yǒu cǐ lèi
成语解释:
犹言诸如此类。
成语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诸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129

肺肠

成语拼音:
zì yǒu fèi cháng
成语解释:
肺肠:比喻心思。指做事自己的用心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桑柔》:“自肺肠,俾民卒狂。”
130

烦言

成语拼音:
zé yǒu fán yán
成语解释:
议论纷纷;不少抱怨责备的话。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四年》:“会同难,啧烦言,莫之治也。”
131

公论

成语拼音:
zì yǒu gōng lùn
成语解释: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评论。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公论,汝岂可造次?”
132

所归

成语拼音:
zé yǒu suǒ guī
成语解释:
谓责任所归属。
成语出处: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宁府库藏》:“二司掌印官并该道分巡官,不时巡视闸点,毋得视常虚应故事,傥致疏失,责所归。”
133

应得

成语拼音:
zuì yǒu yīng dé
成语解释:
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应得。”
134

攸归

成语拼音:
zé yǒu yōu guī
成语解释:
责任所归属。指应承担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
成语出处:
宋 司马光《体要疏》:“夫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谓之贤者而不贤,谓之罪而无罪,皆迹可见,责所归,故不敢大为欺罔。”
135

攸归

成语拼音:
zuì yǒu yōu guī
成语解释:
攸:所。罪责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成语出处: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攸归。”
* 第二个字是有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