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地球的词语

形容地球的词语:1. 蓝色的;2. 宝石般的;3. 美丽的;4. 多彩的;5. 神秘的;6. 生机勃勃的;7. 活力四射的;8. 巨大的;9. 平静的;10. 大气的;11. 幸福的;12. 独特的;13. 丰饶的;14. 神奇的;15. 壮观的;16. 祥和的;17. 清新的;18. 纯净的;19. 洁白的;20. 雅致的

形容地球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弹性波、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有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地热学,地磁学 ,水文地理学,海洋学,气象学,地核构造学,勘探地球物理学,比较行星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大地天文学;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震源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板块俯冲带和大洋中脊。传统地球物理学主要指固体地球物理学,现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地球物理學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弹性波、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有诸多研究分支,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地热学,地磁学 ,水文地理学,海洋学,气象学,地核构造学,勘探地球物理学,比较行星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大地天文学;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震源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板块俯冲带和大洋中脊。传统地球物理学主要指固体地球物理学,现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简称资源卫星。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所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信息,并将其发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据各种资源的波谱特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资料。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感器相结合的地球资源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特点。地球资源卫星按勘探的区域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海洋观测卫星或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监测、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海洋观测、油气资源勘查、灾害监测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地球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法国、欧洲航天局、加拿大、印度和中国等相继发射了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23时56分4秒,卫星在轨道上的绕行速度约为3.1公里/秒,其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讯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
地球仪 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设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地球史 地球史 15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由原始太阳星云的部份物质构成后计起,科学家估计大约有四十五亿七千万年之久。而因为表述这么长久的时间有所困难,可将地球形成的时间设为凌晨零时,而现代则为第二天的凌晨零时,将地球的历史模拟为二十四小时,每秒大约代表五万三千年,而大爆炸与宇宙形成的时刻,则大约在一百三十七亿年前,以此模拟时间来说,约等于三日前,即地球诞生前两日。
地球儀 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设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的顺行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不考虑轨道摄动时,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天相同时刻经过地球上相同地点的上空。对地面观侧者而言,每天相同时刻卫星出现在相同的方向上。倾角为0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称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地球椭球 地球椭球 地球椭球又称“地球椭圆体”。代表地球大小和形状的数学曲面。一般采用旋转椭球。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卫星通信地球站 卫星通信地球站 卫星通信地球站,Earth Station of Satellite,卫星通信系统中设置在地球上(包括大气层中)的通信终端站。用户通过卫星通信地球站接入卫星通信线,进行相互间的通信。主要业务为电话、电报、传真、电传、电视和数据传输。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主要使用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卫星通信使用微波频段。由于卫星距地球3万多千米 ,电波路径损失很大,地球站需要采用大口径天线、大功率发射机和高灵敏度低噪声的接收系统。
地球村 地球村 (词语)也译为世界村(global village),对地球的一种比喻说法。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 村落。
地球辐射带 地球辐射带 地球辐射带指地球周围空间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的聚集区,又称为Van Allen辐射带,它分为内外两个带,它们在向阳面和背阳面各有一个区,内辐射带是离地面较近,而外辐射带离地面较远。它是由于地磁场约束高能粒子(以MeV记)形成的特定区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固体地球的运动、物理状态、物质组成、作用力和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学科名)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它已经成长为地球科学的支柱学科,在此学科有突出贡献的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道 黄道 (天文现象)黄道(ecliptic),名词: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正好公转一圈,回到原位,太阳如此“走”过的路线就叫 “黄道”。而且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十分接近黄道。它是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有23°26'21的夹角角度。(公元2000年测值),两个平面的交角点就连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过去,太阳朝南变朝北,就叫春分。从该个场化朝东数一圈,0°到360°,就是黄道经线,写做λ,角度叫黄经几化度。黄道纬线就是南北正负各90°。 黄道 (成语解释)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指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 现代黄道(ecliptic),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这种变化可以用一种很缓慢的长期运动再叠加一些短周期变化来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而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在任一瞬间,只考虑长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月球 月球 (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食 月食 (天文现象)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黃道 黄道 (天文现象)黄道(ecliptic),名词: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正好公转一圈,回到原位,太阳如此“走”过的路线就叫 “黄道”。而且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十分接近黄道。它是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有23°26'21的夹角角度。(公元2000年测值),两个平面的交角点就连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过去,太阳朝南变朝北,就叫春分。从该个场化朝东数一圈,0°到360°,就是黄道经线,写做λ,角度叫黄经几化度。黄道纬线就是南北正负各90°。 黄道 (成语解释)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指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 现代黄道(ecliptic),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这种变化可以用一种很缓慢的长期运动再叠加一些短周期变化来表示。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而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在任一瞬间,只考虑长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地球化學 地球化学 (学科名)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它已经成长为地球科学的支柱学科,在此学科有突出贡献的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 地质学 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营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阴历 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曆 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地質學 地质学 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营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地心说 地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另外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判断出地心说在太阳系是错误的,还无法判断它是否适用于宇宙。
近地点 近地点 近地点(Perigee)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点。天文学上近地点是指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距地球最近的一点。月球的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近地点运动周期8.85年。 地球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位置其中的个。以椭圆两个焦点为横轴,可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卫星轨道会产生两个交点,我们将距离地球最近的点称为近地点,距离地球最远的即称为远地点;通常在近地点时,卫星运行的角速度最快。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人造衛星 人造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北半球 北半球 北半球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北美洲和欧洲。在这个半球内,陆地占39.3%,海洋占60.7%。北半球的冬季通常是12月至2月,夏季通常是6月至8月,与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分别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流星 流星 (天文现象)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流星体原来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几种。大部分可见的流星体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人们通常为它赋予美好的意义,认为看到并对着流星许愿就能实现心愿。
日偏食 日偏食 日偏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运行到月球的半影区时,地球有一部分被月球阴影外侧的半影覆盖的地区,在此地区所见到的太阳有一部分会被月球挡住的天文现象。日偏食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北京时间2011年6月2日,中国东北地区可观测到日偏食。 2018年8月11日傍晚,中国能观测到一次日偏食。
太阳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是称作比邻星的红矮星,大约4.2光年)。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这时由于太阳质量的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太阳 (词语)“太阳(Tài yáng)”是日的常称,与之相对的是太阴(月亮)。 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内的地球和银河系恒星,并从它那里得到光和热。
太陽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是称作比邻星的红矮星,大约4.2光年)。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这时由于太阳质量的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太阳 (词语)“太阳(Tài yáng)”是日的常称,与之相对的是太阴(月亮)。 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内的地球和银河系恒星,并从它那里得到光和热。
地热学 地热学 是经典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探索地球的热状态和热历史,包括地球内热的时空分布、形成演变、传输聚散等,尤其着重研究地球内热的驱动-诱发机制,即内热在生成、传输、积聚和耗散过程中驱动壳幔物质的构造变形或运动,以及岩石圈深度内不同规模、不同形式构造运动诱发相应的热效应。由此可见,地热学是深部地质学,尤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学科内容。二是应用方面,它将地球视为一个蓄存巨大热能资源的热库,重点研究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机制和相应的勘探开发方法及利用途径等;同时,深部热作用对矿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聚集、迁移起着重要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另外,当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时,将面临矿井内高温热害,此时地热学的研究任务乃是阐明热害形成的机制及相应的对策。三是实验方面,包括现场的钻孔温度测量、一系列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实验测定,乃至实验仪器和装备的设计和研制等实验科学。这三个方面分别归属理论地热学,应用地热学和实验地热学三个学科分支的研究内容。
地心 地心 (地球的中心部位)地心,是地核的俗称,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径约3480千米,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其物理性质与周围的地幔和地壳有明显的不同。地球质心的简称。地球参考系的原点定义在包括固体地球、大气和海洋的共同质量中心。地心又分为内地心与外地心两部份。
海洋 海洋 (地理名词)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固体潮 固体潮 固体潮是指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体地球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的现象。用精密仪器可以观测到地球的固体表层也有和海洋潮汐相似的周期性升降现象,陆地表面的升降幅度因此可达7~15cm。当存在固体潮时,某一观测点的铅垂线方向和地面的倾斜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变幅不大,仅有千分之几秒角度。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固体潮就是弹性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此外,由于地震波也是一种弹性波,地球能够传播地震波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是有弹性的。
地熱學 地热学 是经典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探索地球的热状态和热历史,包括地球内热的时空分布、形成演变、传输聚散等,尤其着重研究地球内热的驱动-诱发机制,即内热在生成、传输、积聚和耗散过程中驱动壳幔物质的构造变形或运动,以及岩石圈深度内不同规模、不同形式构造运动诱发相应的热效应。由此可见,地热学是深部地质学,尤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学科内容。二是应用方面,它将地球视为一个蓄存巨大热能资源的热库,重点研究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机制和相应的勘探开发方法及利用途径等;同时,深部热作用对矿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聚集、迁移起着重要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另外,当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时,将面临矿井内高温热害,此时地热学的研究任务乃是阐明热害形成的机制及相应的对策。三是实验方面,包括现场的钻孔温度测量、一系列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实验测定,乃至实验仪器和装备的设计和研制等实验科学。这三个方面分别归属理论地热学,应用地热学和实验地热学三个学科分支的研究内容。
重力场 重力场 受地球重力作用的空间范围。研究地球的重力场,在大地测量学中可用以推求平均地球椭球的形状,建立国家大地网和国家水准网;在空间科学中用以确定空间飞行器受地球引力场作用的轨道改正;在固体地球物理学中用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矿产资源分布。
北纬 北纬 从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纬度。符号为N,自北纬0°~90°。地球上的纬度的一种,地面上的点在参考椭球体上的纬度,即过该点的参考椭球体的法线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它不考虑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的影响,故不同于天文纬度。但地理纬度是由天文纬度订正而得。它同天文纬度的差值不超过30″。
地核 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日食 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2016年天宇发生了两次日食。两次日食的时间分别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环食。北京时间2017年8月22日,日全食扫过美国全境。2018年8月11日傍晚,日偏食上演。
东半球 东半球 东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20°W——160°E)的区域。依照此分法,东半球的陆地有亚洲绝大部分、南极洲的东部、欧洲的绝大部分、非洲的绝大部分、北美洲东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以及许多其它岛屿。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东部、印度洋。
東半球 东半球 东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20°W——160°E)的区域。依照此分法,东半球的陆地有亚洲绝大部分、南极洲的东部、欧洲的绝大部分、非洲的绝大部分、北美洲东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以及许多其它岛屿。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东部、印度洋。
北緯 北纬 从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纬度。符号为N,自北纬0°~90°。地球上的纬度的一种,地面上的点在参考椭球体上的纬度,即过该点的参考椭球体的法线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它不考虑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的影响,故不同于天文纬度。但地理纬度是由天文纬度订正而得。它同天文纬度的差值不超过30″。
生物圈 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地球科學 辞典解释地球科学  dì qiú kē xué      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内容包括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地球化学等。 如:「从地球科学这门课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变迁的历史。」英语 earth science法语 sciences de la terre
北极 北极 (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北极(英文:North Pole;法文:Arctique)。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北极 (词语)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 大地测量是为建立和维持测绘基准与测绘系统而进行的确定位置、地球形状、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测绘活动。 大地测量确定地面点位、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的精密测量。内容包括三角测量、精密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计算等。 大地测量学属于空间地理信息科学,是对物体的信息的描述,具体体现在3W(what何物、where何地、when何时)上,广义上讲大地测量学就是描述物体空间信息的科学。
地圆说 地圆说 地圆说,是一种认为大地是球形的理论。 地圆说不是古人常识,中国、中原、天地之中等概念均不是地球思维的产物。直到近现代,地圆说才在中国普及,“天圆地平,中国居中”的华夷世界观全面坍塌。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地磁 地磁 地磁又称“地球磁场”或“地磁场”,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 地磁场类似磁铁棒,但是这种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铁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铁的磁场是由于铁原子中的电子有序的运动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温度高于居里点(铁的居里点1043K),铁原子的电子轨道的方向会变得随机化,这样的随机化会使得物质失去它的磁场。因此地磁场的成因并不是由于有磁性的铁矿,主要的因素是电流(地电流(telluric currents))。另一项地磁场与磁棒不同的特征是地磁场的磁圈。磁圈与地球有一段距离,与地磁场表面有关。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组成成分是转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极圈 极圈 极圈分南极圈和北极圈,南极圈是南纬66°34′的纬线圈;北极圈是北纬66°34′的纬线圈。它是地球上地域划分的界限,有些气候学家将也是全球划分气候带的界限。全球共划分为5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极地带),南极圈是划分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限;北极圈是划分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限。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太阳光能直接照到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极圈,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整天不能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形成极夜。在南极刚好相反,在南极附近有一片区域则整天都可以受到太阳光的直射而形成极昼,而这个极昼区域的边沿就是南极圈。 每年的夏至日,以上情况刚好南北相反,在北极圈内区域形成极昼,一天24小时处在阳光中。南极圈内区域则形成极夜,整天处在没阳光照射的黑暗中。
日全食 日全食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民间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 从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行星际和恒星际飞行器所需的最低速度。人造卫星所以能围绕地球运行是因为有恰当的速度,如果速度不够大,就会落回地面;如果速度过大,则会脱离地球引力场或太阳引力场。下述三个宇宙速度的定义给出了人造天体运动的三种范围。这里不考虑空气阻力以及光压等的影响。
月全食 月全食 (天文学术语)月全食(total lunar eclipse),天文学术语,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 例如,2014年10月8日,天空上演“月全食”,月亮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神秘漂亮的“红月亮”。月全食在8日晚17点14分开始,从初亏到复圆历时约3小时20分钟。 2015年4月4日晚天空呈现月全食。初亏时刻为4日18时15分;食既时刻为19时54分;食甚时刻为20时0分;生光时刻为20时6分;复圆时刻为21时45分。其中,最精彩的全食阶段持续了12分钟,这也是134年来,持续时间最短的一次月全食。 月全食将发生于北京时间2018年7月28日凌晨3点30分到5点14分。
子午面 子午面 (地理区域)子午面是指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或包含地球椭球体短轴的平面。是量度经度的起始面或终止面,包括:①天文子午面:包含铅垂线并与地球自转轴平行;②大地子午面:包含地球椭球体短轴及其法线。
回归线 回归线 (地理名词)回归线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纬度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线。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
極圈 极圈 极圈分南极圈和北极圈,南极圈是南纬66°34′的纬线圈;北极圈是北纬66°34′的纬线圈。它是地球上地域划分的界限,有些气候学家将也是全球划分气候带的界限。全球共划分为5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极地带),南极圈是划分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限;北极圈是划分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限。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太阳光能直接照到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极圈,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整天不能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形成极夜。在南极刚好相反,在南极附近有一片区域则整天都可以受到太阳光的直射而形成极昼,而这个极昼区域的边沿就是南极圈。 每年的夏至日,以上情况刚好南北相反,在北极圈内区域形成极昼,一天24小时处在阳光中。南极圈内区域则形成极夜,整天处在没阳光照射的黑暗中。

其它词语热搜

* 形容地球的词语:1. 蓝色的;2. 宝石般的;3. 美丽的;4. 多彩的;5. 神秘的;6. 生机勃勃的;7. 活力四射的;8. 巨大的;9. 平静的;10. 大气的;11. 幸福的;12. 独特的;13. 丰饶的;14. 神奇的;15. 壮观的;16. 祥和的;17. 清新的;18. 纯净的;19. 洁白的;20. 雅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