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学风的词语
形容学风的词语:1. 严谨;2. 精细;3. 深入;4. 独到;5. 睿智;6. 博学;7. 透彻;8. 细致;9. 深刻;10. 全面;11. 灵活;12. 理性;13. 逻辑;14. 有条不紊;15. 周密;16. 清晰;17. 精准;18. 专业;19. 踏实;20. 客观
形容学风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学风 | 学风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培养重心放在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素养。 |
學風 | 学风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培养重心放在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素养。 |
教风 | 教风 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主要是针对学校,有时也针对某一教育者。 教风是一个教育群体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该教育群体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教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
教風 | 教风 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主要是针对学校,有时也针对某一教育者。 教风是一个教育群体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该教育群体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教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校训 | 校训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内介绍了中外学校校训,校训的比较,校训的创作,校训的作用。 |
校訓 | 校训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内介绍了中外学校校训,校训的比较,校训的创作,校训的作用。 |
校风 | 校风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体现学校人员精神面貌,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
校風 | 校风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体现学校人员精神面貌,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
建安風骨 | 建安风骨 (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
建安风骨 | 建安风骨 (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
王安石 | 王安石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注:概述图王安石头像来源:中华英烈祠) |
鹄山 | 鹄山 一为黄鹄山 的省称。即今 武汉市 蛇山 。一为鹄山乡。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此地盛产大蒜,是大蒜的一个生产基地。 渝水区鹄山学校地处渝水最北面。学校秉承“蒙峰书院”的文化底蕴,以“兴办人民满意学校,培养人格健全学生”为办学理念,学校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校风优良。 |
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
清華大學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
鵠山 | 鹄山 一为黄鹄山 的省称。即今 武汉市 蛇山 。一为鹄山乡。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此地盛产大蒜,是大蒜的一个生产基地。 渝水区鹄山学校地处渝水最北面。学校秉承“蒙峰书院”的文化底蕴,以“兴办人民满意学校,培养人格健全学生”为办学理念,学校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校风优良。 |
庾信 | 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
初唐四杰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
初唐四傑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
尹文子 | 尹文子 (尹文子)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
尹文 | 尹文 (战国时期哲学家)尹文(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尊称“尹文子”。齐国人。中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家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是战国时代的宋尹学派的前驱。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 |
鲁学 | 鲁学 鲁学是秦汉时期的经学派别之—,代表人物为申公、高堂生。春秋时期以来,礼崩乐坏。然而周礼对鲁国的影响仍较其他地方浓重。鲁人传授的儒经,学风比较谨守,与“齐学”对应,称为“鲁学”。 |
格韵 | 格韵 《格韵》为大连市格致中学校刊,大连格致中学校内免费发放(2009~2018.3共17期)。其内容为介绍大连格致中学,介绍优秀先进人物。展示大连格致中学风采,给予校内学生展示平台。分别设有关于作文、绘画、摄影、写作等栏目。校内学生可对文学社进行投稿。每年3.1及9.1统一发放,每学期一刊。 |
贾马许郑 | 贾马许郑 贾马许郑,指汉朝的四位经学大师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家家许郑,人人贾马”,就是说当时知识分子都埋头钻研汉学,汉学上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并且很快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学风。 |
格韻 | 格韵 《格韵》为大连市格致中学校刊,大连格致中学校内免费发放(2009~2018.3共17期)。其内容为介绍大连格致中学,介绍优秀先进人物。展示大连格致中学风采,给予校内学生展示平台。分别设有关于作文、绘画、摄影、写作等栏目。校内学生可对文学社进行投稿。每年3.1及9.1统一发放,每学期一刊。 |
魯學 | 鲁学 鲁学是秦汉时期的经学派别之—,代表人物为申公、高堂生。春秋时期以来,礼崩乐坏。然而周礼对鲁国的影响仍较其他地方浓重。鲁人传授的儒经,学风比较谨守,与“齐学”对应,称为“鲁学”。 |
賈馬許鄭 | 贾马许郑 贾马许郑,指汉朝的四位经学大师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家家许郑,人人贾马”,就是说当时知识分子都埋头钻研汉学,汉学上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并且很快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学风。 |
豪侠 | 豪侠 因为1976年的《少林门》票房失利,吴宇森曾一度改拍喜剧,直至1979年才有机会再导动作/英雄题材影片。而这部由吴宇森自编自导的《豪侠》,尽管当年即被人以为是跟风张彻的古装武侠片,却未受重视,但如今看来,却分明具备了日后暴力美学风格的雏形,同时亦是吴宇森首次高调寄托个人情怀及宣扬侠义风范的用心作品。 豪侠 (词语释义)豪侠,形容词:表示讲义气,豪迈好义;名词:指豪强任侠的人,西方指风流绅士或求爱者的行为。 |
豪俠 | 豪侠 因为1976年的《少林门》票房失利,吴宇森曾一度改拍喜剧,直至1979年才有机会再导动作/英雄题材影片。而这部由吴宇森自编自导的《豪侠》,尽管当年即被人以为是跟风张彻的古装武侠片,却未受重视,但如今看来,却分明具备了日后暴力美学风格的雏形,同时亦是吴宇森首次高调寄托个人情怀及宣扬侠义风范的用心作品。 豪侠 (词语释义)豪侠,形容词:表示讲义气,豪迈好义;名词:指豪强任侠的人,西方指风流绅士或求爱者的行为。 |
岛瘦郊寒 | 岛瘦郊寒【解释】岛、郊:指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贾岛、孟郊的诗中多凄苦哀婉之词,故以此指他们的诗歌和风格。亦形容与贾孟相类似诗文的风格与意【出处】宋·朱熹《次韵谢刘仲行惠笋》:“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诗歌文学风格 |
島瘦郊寒 | 【解释】岛、郊:指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贾岛、孟郊的诗中多凄苦哀婉之词,故以此指他们的诗歌和风格。亦形容与贾孟相类似诗文的风格与意【出处】宋·朱熹《次韵谢刘仲行惠笋》:“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诗歌文学风格 |
建安體 | 建安体 '建安体主要是指汉献帝建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桢,即所谓“三曹七子”。建安体作品内容主要以反映社会的动荡,或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情辞慷慨。格律刚劲遒劲。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
建安体 | 建安体 建安体主要是指汉献帝建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即所谓“三曹七子”。建安体作品内容主要以反映社会的动荡,或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情辞慷慨。格律刚劲遒劲。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
金检 | 金检 金检,清学者。字斯循,号松居。德州人。治学严谨,学风浑润,为人称颂。年47而卒。著有《周易辑要》、《毛诗正韵》。 |
金檢 | 金检 金检,清学者。字斯循,号松居。德州人。治学严谨,学风浑润,为人称颂。年47而卒。著有《周易辑要》、《毛诗正韵》。 |
啟蒙哲學 | 辞典解释启蒙哲学 qǐ méng zhé xué 哲学上指十七、十八世纪时,支配英、德、法思想界的学风。其特征为崇理性、重自由、破因袭。 |
鄒魯遺風 | 辞典解释邹鲁遗风 zōu lǔ yí fēng 孔孟遗留下来的儒家学风。 《梁书.卷三九.羊侃传》:「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
一脉相传 | 一脉相传【解释】一脉:一个血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北京的流言报,是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章士钊‘整顿学风’以还,一脉相传,历来如此的。” |
正始体 | 正始体 正始为三国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号,自公元240年至249年。不过习惯上所说的“正始体”,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240~265)的文学风貌。 |
一脈相傳 | 【解释】一脉:一个血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北京的流言报,是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章士钊‘整顿学风’以还,一脉相传,历来如此的。” |
正始體 | 正始体 正始为三国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号,自公元240年至249年。不过习惯上所说的“正始体”,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240~265)的文学风貌。 |
七古 | 七古 七古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每篇句数不拘,每句七字。七言古体诗的简称。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 |
琐末 | 琐末 suǒ mò 1、细微。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顾培庚之时,学风至异,得一二琐末之事实,辄视为大法之前因。”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屈原﹞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2、指细微之事。 吴稚晖 《上海苏报案纪事》:“ 蔡孑民闻余说得太毛细,即怒而起曰:‘何至争及琐末,不成说话。’” |
名著 | 名著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 |
瑣末 | 琐末 suǒ mò 1、细微。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顾培庚之时,学风至异,得一二琐末之事实,辄视为大法之前因。”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屈原﹞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2、指细微之事。 吴稚晖 《上海苏报案纪事》:“ 蔡孑民闻余说得太毛细,即怒而起曰:‘何至争及琐末,不成说话。’” |
匡子 | 匡子 匡子即框子 kuāng zǐ ㄎㄨㄤ ㄗㄧˇ 鲁迅 《集外集·流言和谎话》:“这一回编辑《莽原》时,看见论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投稿里,还有用‘某校’字样和几个方匡子的,颇使我觉得 中国 实在还很有存心忠厚的君子,国事大有可为。” 武汉土生土长的匡子,幼师毕业后成了某企业幼儿园的老师。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深圳之旅,让她毅然辞职,和男友同赴广东一角的那个小渔村。 |
逍遥派 | 逍遥派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隐世门派)逍遥派,是金庸作品《天龙八部》中的门派,行事潇洒而低调的门派,也因此在江湖上绝少有人知道。创派祖师为逍遥子,逍遥派的武功讲究轻灵飘逸、闲雅清隽,威力无穷,得其一,则能在宇内所向披靡。 逍遥派 (词语释义)逍遥派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一个神秘门派。大理无量山是逍遥派门户,其门下弟子个个不凡,个个男俊女靓,俊朗不凡,人人潇洒飘逸,聪慧异常。医卜星相,琴棋书画,机械杂工,贸迁种植,斗酒唱曲,行令猜谜,无所不通,无所不精。逍遥派武学风流洒脱,宽袍大袖飘飘如仙,身形飘忽神出鬼没,更兼精擅奇门遁甲之术。 |
謬戾 | 谬戾 miù lì 谬戾(谬戾) 亦作“ 谬盭 ”。 悖谬乖戾。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得一》:“是故使天有为,动不顺一,为高得卑,为清得裂,阴阳谬戾,纲弛纪绝。” 明 王世贞 《叙》:“其辞旨固不甚谬盭于本,特其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一本作“ 谬戾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可知公论尚在人心,曲直早经显见,偏私谬戾之举,究非空言曲说所能掩饰也。” |
板腐 | 板腐 板腐,读音bǎn fǔ,汉语词语,古板迂腐。 出自清 褚人获 《坚瓠广集·道学风月》。 |
朱舜水 | 辞典解释朱舜水 zhū shùn shuǐ 人名。(西元1600~1682)即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浙江余姚人。性忠介,明亡,赴日乞师图恢复,不成,遂居于日,以经术教授日人。德川幕府师事之,遂传其学风于日。著有《舜水文集》。 |
南学 | 南学 周代五学之一。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 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清代雍正 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
南學 | 南学 周代五学之一。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 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清代雍正 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
家法 | 家法 (汉语词语)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但从规范层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风俗、艺术等的综合体意义上讲,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大家”即国家出现后,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的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意义上的家庭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家庭有很大区别,或者说将历史上的家庭称为家族更确切。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着小家庭,但是这种小家庭是依附于宗族或者家族的。 |
三风 | 三风 即:张三风 青年艺术家 80后开封人 现问道于蠢疯艺术工作室 度—空间艺术馆展览总监 致力于当代水墨及雕塑的探索与创作 |
三風 | 三风 即:张三风 青年艺术家 80后开封人 现问道于蠢疯艺术工作室 度—空间艺术馆展览总监 致力于当代水墨及雕塑的探索与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