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山西的词语

形容山西的词语:1. 古朴;2. 独特;3. 险峻;4. 大气;5. 厚重;6. 悠久;7. 深厚;8. 历史悠久;9. 大方;10. 神秘;11. 富饶;12. 广袤;13. 纯朴;14. 诗意;15. 景色宜人;16. 滋味独特;17. 老字号;18. 丰富多彩;19. 美食众多;20. 文化底蕴深厚

形容山西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山西 山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山西,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截至2017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497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007美元。常住总人口3702.35万人。 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中国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著名的有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祁县乔家大院等。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
山西高原 山西高原 山西高原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缘,居太行山之西,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多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中华名山析城山、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境内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忻定、太原、长治、晋城、临汾、运城七大盆地,黄河几大支流——汾河、沁河、丹河从中灌流,沿岸地肥水美,五谷丰登,被誉为山西人民的母亲河。
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总号设于北京,分号遍于各省市,所发庄票随处皆可汇付。因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也称山西票庄。
山西票號 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总号设于北京,分号遍于各省市,所发庄票随处皆可汇付。因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也称山西票庄。
山西梆子 山西梆子 中国戏曲剧种。即晋剧。一般指中路梆子,有时也是山西省流行的中路、北路、蒲州、上党四大梆子的统称。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念口用蒲口,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
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强出窝”。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 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 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 (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   (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从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如太谷富庆园科班、榆次坤梨园科班、祁县小同梨园科班、盂县承庆园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户,进行培训。就连当时的老艺人说书红、玉兰旦、有福旦、五月鲜、二牛旦、盖天红、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万山等,也纷纷招收女弟子,随班边教边演。所以到“七·七事变”前,山西梆子的舞台名伶,绝大多数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董翠红、董桂花、黄彼楼、镭莲花、撼莲春、牛桂英、郭凤英、郭兰英、冀美莲、孙福娥、花艳君、丁艳霞、乔玉仙、张美琴、梁小云、刘芝兰、冀兰香、郭红梅、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银柱、郑雅楼、赵月楼、王正魁等极少数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横遭劫难 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以上是使山西梆子从高峰向下滑的内因所在。然而使其惨遭摧残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入改行种地,部分人收缩到太原,榆次戏园之内,部分人如三儿生、盖天红等则受尽日军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而在日军侵华的 8年中,敌占区广大农村观众,却与山西梆子基本隔绝,农村个人承班的现象也不复存在。直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返太原,组织文宣队之类,才偶尔演出,但班内艺人受尽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压榨,哪有艺术表演可言。 纵观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高平 高平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高平市,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2°40'——113°10'、北纬35°40'——36°0',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县、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 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4个乡,市境总面积946平方千米,总人口48.49万(2010年)。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高平还是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山西省园林城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 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河东 河东 (代指山西西南部)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尚书》载“尧都平阳”,有“唐尧故地”之称。周朝时晋国的都城也在这一地区。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图为《尚书》“禹贡九州图”,《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尧)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都在山西境内。”
河東 河东 (代指山西西南部)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尚书》载“尧都平阳”,有“唐尧故地”之称。周朝时晋国的都城也在这一地区。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图为《尚书》“禹贡九州图”,《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尧)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都在山西境内。”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中国地形区)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汾河 汾河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3座(山西省共8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所以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条件;除太原之外,还分布有榆次、介休、临汾、侯马等城市。 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举足重轻。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有许多地名(汾阳、襄汾等)、产品名(汾酒)来自汾河。
黃土高原 黄土高原 (中国地形区)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黄河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老西儿 老西儿 老西儿也叫老西、老西子,是旧时华北及东北地区人们对太行山以西的晋语区(主要是山西省)人们的一种戏称或蔑称,该称呼最初可能并不具有歧视意义,因为晋语区与华北平原地区的文化、习俗差异很大。晋语对于华北平原来说难以听懂,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都有较大不同。而且旧时山西人崇尚经商,平原地区的人们对山西人还抱有成见,认为山西人小气、狡猾、唯利是图等等。
两浙 两浙 亦作“ 两淛 ”。 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 , 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 、以北简称浙西 。 宋代有两浙路 ,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 今浙江省以 富春江 等为界分为浙东、浙西。 两浙指浙江省 。 郁达夫 《两浙漫游后记》:“统观两浙的山,当以自黄山西来的昱岭山脉莫干山脉天目山脉为主峰。”
走西口 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黃河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不周山 不周山 (传说中的山名)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
老西兒 老西儿 老西儿也叫老西、老西子,是旧时华北及东北地区人们对太行山以西的晋语区(主要是山西省)人们的一种戏称或蔑称,该称呼最初可能并不具有歧视意义,因为晋语区与华北平原地区的文化、习俗差异很大。晋语对于华北平原来说难以听懂,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都有较大不同。而且旧时山西人崇尚经商,平原地区的人们对山西人还抱有成见,认为山西人小气、狡猾、唯利是图等等。
兩浙 两浙 亦作“ 两淛 ”。 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 , 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 、以北简称浙西 。 宋代有两浙路 ,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 今浙江省以 富春江 等为界分为浙东、浙西。 两浙指浙江省 。 郁达夫 《两浙漫游后记》:“统观两浙的山,当以自黄山西来的昱岭山脉莫干山脉天目山脉为主峰。”
年时 年时 (词语概念)年时,这一词语在我国西北各省区(陕西为代表)方言中常见,表达去年的意思就用这一词语。另外山东省个别县也有用。 在这一词古诗词中更为常见,如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又如,《花草粹编》三,曹元庞《十二时》词:“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这里“年时”与“清明”句相应,诗人感慨世事无常,物故人非。今年春色依旧,年时盛景难现。 这一词应该发源于陕西,陕西的方言在古代是官话即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陕西方言中仍存好多古文言用语,尤其是陕西关中一带的方言,许多古体诗用现在的普通话读根本不押韵,但是用关中话竟全能押韵,比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山西晋中一带“黑”字读作he,按山西晋中方言也能押韵。
平水 平水 古河流名称,发源于吕梁山脉东麓平山山脚下的龙子祠泉。源头古时建有龙子祠(康泽王庙)、水母娘娘庙,云津桥,解放后已多是倾圮,现基本为21世纪初重建,另立有法显纪念馆、天龙寺;时过境迁,河流原流经路径基本是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城市西南的母子河。山西临汾古代因城建于平水之北遂得名平阳。为尧建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早期都城、北朝后汉国国都所在地。中华民族发祥地。
年時 年时 (词语概念)年时,这一词语在我国西北各省区(陕西为代表)方言中常见,表达去年的意思就用这一词语。另外山东省个别县也有用。 在这一词古诗词中更为常见,如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又如,《花草粹编》三,曹元庞《十二时》词:“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这里“年时”与“清明”句相应,诗人感慨世事无常,物故人非。今年春色依旧,年时盛景难现。 这一词应该发源于陕西,陕西的方言在古代是官话即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陕西方言中仍存好多古文言用语,尤其是陕西关中一带的方言,许多古体诗用现在的普通话读根本不押韵,但是用关中话竟全能押韵,比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山西晋中一带“黑”字读作he,按山西晋中方言也能押韵。
京原铁路 京原铁路 京原铁路是一条起自首都北京,经河北省西部,跨太行山,沿滹沱河谷地至山西省原平市的国铁Ⅰ级单线铁路。与1965年11月开工,1972年底竣工,在原平与北同蒲铁路相接。 京原铁路沿线蜿蜒于太行山区,跨河穿山,桥多隧长,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也是是北京通往山西中北部的一条交通干线、晋煤外运的中路通道。铁路中的驿马岭隧道全长7031.9米,曾是70年代中国铁路最长隧道。 京原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曾是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经三家店、衙门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西郊机场、南苑机场相通。为防护需要,京原铁路沿线通过隧道穿山行进,其中最长的驿马岭隧道跨越地下河,修建难度不亚于成昆铁路,修建时铁道兵伤亡惨重。 京原线现由北京铁路局和太原铁路局共同管理客货运业务。大涧站及以东区段由北京铁路局管辖,灵丘站及以西区段为太原铁路局管辖。主要客运站有:白涧、涞源、灵丘、五台山、繁峙、代县、原平。 为纪念缅怀先烈在京原铁路修筑上的伟大业绩,原平市人民政府将主干道命名为京原路;北京市石景山区也设有京原路、京原街。
河南 河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7个县,50个市辖区。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988.16亿元,第一产业4339.49亿元,第二产业21449.99亿元,第三产业19198.6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7130元。
三关 三关 (古代地名)(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东带三关,”即此。 (2)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 (3)义阳三关。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的总称。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义阳“有三关之隘”。 (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即此。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5)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关 (佛教禅宗名词)三关: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
五臺山 五台山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五台山(Mount Wutai),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懸空寺 悬空寺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悬空寺 悬空寺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三關 三关 (古代地名)(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东带三关,”即此。 (2)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 (3)义阳三关。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的总称。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义阳“有三关之隘”。 (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即此。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5)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关 (佛教禅宗名词)三关: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
太行八陘 太行八陉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梆子腔 梆子腔 梆子腔,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山右 山右 山西省旧时别称。 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
五台山 五台山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五台山(Mount Wutai),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7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云中 云中 (汉语词汇)云中,汉语词汇。 拼音;yún zhōng 释义:1、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⒉高耸入云的山上。喻尘世外。⒊比喻朝廷。⒋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⒌古云梦泽。
王维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雲中 云中 (汉语词汇)云中,汉语词汇。 拼音;yún zhōng 释义:1、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⒉高耸入云的山上。喻尘世外。⒊比喻朝廷。⒋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⒌古云梦泽。
西口 西口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西口位于山西省诸长城关口,走出这个西口,山西人的经商地区包括内外蒙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地区、关东地区。
王維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票号 票号 (古时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金融机构)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旧式信用机构。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或“西号”。山西票号以平遥、太谷、祁县三帮势力最大。票号产生的时间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是由清代山西商人雷履泰的天津日升昌颜料庄在道光初年演变而成。票号有合资、独资之分,股东负无限责任制,资本额较钱庄为大,自二三十万至四五十万两不等。
无终 无终 (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片头曲)《无终》是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的片头曲,由周洁颖作词,谭旋作曲,刘恺威演唱。 无终 (汉语词语)无终 wú zhōng ㄨˊ ㄓㄨㄙ (1).没有终止;没有穷极。 《庄子·则阳》:“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南朝 齐 明僧绍 《正二教论》:“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2). 三国 魏 田畴 志行卓越,隐居 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 无终 。”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 郭泰 辞徵虚有道, 田畴 抗节隐 无终 。” (3).古代 山戎国名。 春秋 时分布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东,后迁至 河北省 玉田县 西北 无终山 ,因山而得名。 《左传·襄公四年》:“ 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 。” 杜预 注:“ 无终 , 山戎 国名。”
霍去病 霍去病 (西汉名将、军事家)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于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票號 票号 (古时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金融机构)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旧式信用机构。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或“西号”。山西票号以平遥、太谷、祁县三帮势力最大。票号产生的时间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是由清代山西商人雷履泰的天津日升昌颜料庄在道光初年演变而成。票号有合资、独资之分,股东负无限责任制,资本额较钱庄为大,自二三十万至四五十万两不等。
总极 总极 词语解释 指 葱岭 。古代对今 帕米尔高原 和 昆仑山 、 天山 西段的统称。 汉 代属 西域 都护统辖。总,通“ 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奄息 总极 氾滥水嬉兮,使 灵娲 鼓瑟而舞 冯夷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 总极 , 葱领山 也,在 西域 中也。”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奄息 葱极 氾滥水娭兮”,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 葱极 , 葱领山 也,在 西域 中。”
總極 总极 词语解释 指 葱岭 。古代对今 帕米尔高原 和 昆仑山 、 天山 西段的统称。 汉 代属 西域 都护统辖。总,通“ 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奄息 总极 泛滥水嬉兮,使 灵娲 鼓瑟而舞 冯夷 。”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 总极 , 葱领山 也,在 西域 中也。”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奄息 葱极 泛滥水娭兮”,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 葱极 , 葱领山 也,在 西域 中。”
無終 无终 (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片头曲)《无终》是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的片头曲,由周洁颖作词,谭旋作曲,刘恺威演唱。 无终 (汉语词语)无终 wú zhōng ㄨˊ ㄓㄨㄙ (1).没有终止;没有穷极。 《庄子·则阳》:“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南朝 齐 明僧绍 《正二教论》:“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2). 三国 魏 田畴 志行卓越,隐居 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 无终 。”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 郭泰 辞征虚有道, 田畴 抗节隐 无终 。” (3).古代 山戎国名。 春秋 时分布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东,后迁至 河北省 玉田县 西北 无终山 ,因山而得名。 《左传·襄公四年》:“ 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 。” 杜预 注:“ 无终 , 山戎 国名。”
雷首 雷首 雷首,汉语词语,意思是古山名。即今 山西省 的 中条山脉 西南端。
三晋 三晋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雁门 雁门 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孟门 孟门 孟门,地名,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因洪荒时期,大禹在此凿开蛟龙壁,疏通黄河上第一个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也因此得名“孟门”。 吕梁 “孟门-碛口”与临汾“孟门山-壶口”这两组地形颇为相似,皆在晋陕峡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两处“孟门”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值得研究。 隋设孟门关,唐设定胡郡,兼领定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曾更名孟门县,后复改名定胡县。元代撤县,设孟门镇。明清时期,在此先后设离石巡检司、孟门巡检司。建国后,设孟门人民公社、孟门革命委员会,现为孟门镇人民政府驻地。
雁門 雁门 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三晉 三晋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孟門 孟门 孟门,地名,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因洪荒时期,大禹在此凿开蛟龙壁,疏通黄河上第一个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也因此得名“孟门”。 吕梁 “孟门-碛口”与临汾“孟门山-壶口”这两组地形颇为相似,皆在晋陕峡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两处“孟门”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值得研究。 隋设孟门关,唐设定胡郡,兼领定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曾更名孟门县,后复改名定胡县。元代撤县,设孟门镇。明清时期,在此先后设离石巡检司、孟门巡检司。建国后,设孟门人民公社、孟门革命委员会,现为孟门镇人民政府驻地。
柴桑令 柴桑令 chái sāng lìng 柴桑令 指 东晋 末隐寓 庐山 西林寺 的 刘遗民。因其曾为 柴桑 令,故称。 唐 白居易 《宿西林寺》诗:“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 柴桑 令,一宿 西林 便却回。”
谒泉 谒泉 yè quán ㄧㄜˋ ㄑㄨㄢˊ 谒泉(谒泉) 山名。在 山西省 文水县 西南, 汾阳县 北。山有石室,传为 卜子夏 退隐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 文水 又南迳县右,会 隐泉 口,水出 谒泉山 之上顶。”
豫剧 豫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国有专业剧团163多个,民营剧团2239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
謁泉 谒泉 yè quán ㄧㄜˋ ㄑㄨㄢˊ 谒泉(谒泉) 山名。在 山西省 文水县 西南, 汾阳县 北。山有石室,传为 卜子夏 退隐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 文水 又南迳县右,会 隐泉 口,水出 谒泉山 之上顶。”
阪泉 阪泉 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四说: (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 。 (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而如今在延庆县张山营镇有两个村庄,分别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们在过去原本是一个村庄,叫做阪泉村这里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战的战场。 (4)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白皮松 白皮松 白皮松(学名:Pinus bungeana Zucc.)是松科,松属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3米;有明显的主干,枝较细长,斜展,塔形或伞形树冠;冬芽红褐色,卵圆形,无树脂。叶背及腹面两侧均有气孔线,先端尖,边缘细锯齿;叶鞘脱落。雄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球果通常单生,成熟前淡绿色,熟时淡黄褐色,种子灰褐色,近倒卵圆形,赤褐色,4-5月开花,第二年10-11月球果成熟。 中国特有树种,分布于中国山西、河南西部、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及天水麦积山、四川北部江油观雾山及湖北西部等地,苏州、杭州、衡阳等地均有栽培。为生于海拔500-1800米地带。喜光树种,耐瘠薄土壤及较干冷的气候;在气候温凉、土层深厚、肥润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 该种心材黄褐色,边材黄白色或黄褐色,质脆弱,纹理直,有光泽,花纹美丽,比重0.46。可供房屋建筑、家具、文具等用材;种子可食; 树姿优美,树皮白色或褐白相间、极为美观,为优良的庭园树种。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其它词语热搜

* 形容山西的词语:1. 古朴;2. 独特;3. 险峻;4. 大气;5. 厚重;6. 悠久;7. 深厚;8. 历史悠久;9. 大方;10. 神秘;11. 富饶;12. 广袤;13. 纯朴;14. 诗意;15. 景色宜人;16. 滋味独特;17. 老字号;18. 丰富多彩;19. 美食众多;20. 文化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