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没骨气的词语
形容没骨气的词语:1. 软弱无力;2. 胆小怕事;3. 无能无力;4. 胆怯懦弱;5. 懦弱无能;6. 无胆无力;7. 软弱可欺;8. 莫名其妙;9. 没有主见;10. 没有魄力;11. 没有决断力;12. 缺乏自信;13. 胆小如鼠;14. 懒散无为;15. 丧失斗志;16. 不思进取;17. 不知所措;18. 没有毅力;19. 没有耐性;20. 没有自律能力
形容没骨气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没骨头 | 没骨头 没骨头,汉语词语,拼音是méi gú tou,释义是没有骨气。 |
沒骨頭 | 没骨头 没骨头,汉语词语,拼音是méi gú tou,释义是没有骨气。 |
没骨画 | 没骨画 没骨画(boneless painting (mo4 gu3 hua4))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
无骨 | 无骨 【词语】:无骨 【释义】: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 3.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考,无骨,指无骨虫,这种虫春天出生,到了秋天就死掉了。 4.不要折伤骨骼。 5.谓没有骨气。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7.指字体柔弱无力。 【出处】: 无骨虫:“无骨者不可令知冰。”——《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
無骨 | 无骨 【词语】:无骨 【释义】: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 3.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考,无骨,指无骨虫,这种虫春天出生,到了秋天就死掉了。 4.不要折伤骨骼。 5.谓没有骨气。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7.指字体柔弱无力。 【出处】: 无骨虫:“无骨者不可令知冰。”——《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
沒骨氣 | 辞典解释没骨气 méi gǔ qi 没志气。如:「他一向坚守原则,绝不做没骨气的事。」也作「没骨头」。 德语 charakterlos (Adj) |
软骨头 | 软骨头 软骨头,词组读音:ruǎn gú tou。谓骨质柔软。常用以喻没有骨气的人。 茅盾 《路》五:“自己当年是何等的勇悍。但现在的青年似乎都是软骨头。 |
軟骨頭 | 软骨头 软骨头,词组读音:ruǎn gú tou。谓骨质柔软。常用以喻没有骨气的人。 茅盾 《路》五:“自己当年是何等的勇悍。但现在的青年似乎都是软骨头。 |
沒骨畫 | 没骨画 没骨画(boneless painting (mo4 gu3 hua4))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
硬正气 | 硬正气 yìng zhèng qì 硬正气(硬正气) 坚强;有骨气。 老舍 《女店员》第二幕:“就凭你这么连点硬正气儿都没有啊,没有一个姑娘看得上你!” |
铁骨 | 铁骨 (汉语词汇)一个卑微的生命来到战火纷飞的民国,一次次的挫折与伤痛导致他一次次的迷茫与觉悟,面对军阀遍布、民不聊生的动荡世界,面对强权、国耻、沦丧、热血……这个只为了好好活下去而苦心钻营的麻木看客,不知不觉被卷入一次次的历史大事件中,糊里糊涂走上了从军之路。 无可选择的万里征程,打造了一个内心执着坚定、外表厚颜无耻的另类军人,在历史的夹缝中沉沉浮浮数度生死最终却能...... 铁骨 tiě gǔ (1).比喻坚挺的枝干。 徐迟 《黄山记》一:“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2).刚强不屈的骨气。 碧野 《怀田庄》:“他年纪比我小,但他经过的风浪却比我多,他铁骨铮铮,不屈不挠。” 袁鹰 《不灭的诗魂》:“铁窗生活并没有销磨他的铮铮铁骨。” |
鐵骨 | 铁骨 (汉语词汇)一个卑微的生命来到战火纷飞的民国,一次次的挫折与伤痛导致他一次次的迷茫与觉悟,面对军阀遍布、民不聊生的动荡世界,面对强权、国耻、沦丧、热血……这个只为了好好活下去而苦心钻营的麻木看客,不知不觉被卷入一次次的历史大事件中,糊里糊涂走上了从军之路。 无可选择的万里征程,打造了一个内心执着坚定、外表厚颜无耻的另类军人,在历史的夹缝中沉沉浮浮数度生死最终却能...... 铁骨 tiě gǔ (1).比喻坚挺的枝干。 徐迟 《黄山记》一:“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2).刚强不屈的骨气。 碧野 《怀田庄》:“他年纪比我小,但他经过的风浪却比我多,他铁骨铮铮,不屈不挠。” 袁鹰 《不灭的诗魂》:“铁窗生活并没有销磨他的铮铮铁骨。” |
铮铮铁骨 | 铮铮铁骨【解释】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出处】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狂风暴雨刮走的只是枯枝败叶,留下的却是铮铮铁骨。”【示例】铁窗生活并没有销磨他的~。 ◎袁鹰《悲欢·不灭的诗魂》 |
錚錚鐵骨 | 【解释】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出处】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狂风暴雨刮走的只是枯枝败叶,留下的却是铮铮铁骨。”【示例】铁窗生活并没有销磨他的~。 ◎袁鹰《悲欢·不灭的诗魂》 |
卑躬屈节 | 卑躬屈节【解释】卑躬:低头弯腰;屈节:屈辱节操。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示例】小兔子~,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卑躬屈膝【反义词】不卑不亢、刚正不阿【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没有骨气 |
卑躬屈節 | 【解释】卑躬:低头弯腰;屈节:屈辱节操。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示例】小兔子~,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卑躬屈膝【反义词】不卑不亢、刚正不阿【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没有骨气 |
卑躬屈膝 | 卑躬屈膝【解释】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示例】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向朝廷~,用变节投降的办法,苟安一时。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近义词】阿谀奉承、阿谀奉迎、奴颜婢膝【反义词】不亢不卑、宁死不屈、刚正不阿【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没有骨气,谄媚讨好卖身投靠 |
硬正氣 | 硬正气 yìng zhèng qì 硬正气(硬正气) 坚强;有骨气。 老舍 《女店员》第二幕:“就凭你这么连点硬正气儿都没有啊,没有一个姑娘看得上你!” |
人虾 | 人虾 人虾,读音为rén xiā,汉语词语,意思是嘲讽没有骨气而又自欺欺人者。出自《新齐谐》。 |
人蝦 | 人虾 人虾,读音为rén xiā,汉语词语,意思是嘲讽没有骨气而又自欺欺人者。出自《新齐谐》。 |
顽顿 | 顽顿 wán dùn 顽顿(顽顿) 犹顽钝。圆滑无骨气。顿,通“ 钝 ”。《汉书·陈平传》:“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 汉 。” 颜师古 注:“顿读曰钝。”《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一个男子,到这等没志气的田地,真也是顽顿无耻!” 章炳麟 《箴新党论》:“若夫呵殿出门,登坛自诩,以其爵命夸燿诸生,而祝其取青紫如拾芥者,则新党虽顽顿无耻,犹必噤口不言。” |
頑頓 | 顽顿 wán dùn 顽顿(顽顿) 犹顽钝。圆滑无骨气。顿,通“ 钝 ”。《汉书·陈平传》:“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 汉 。” 颜师古 注:“顿读曰钝。”《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一个男子,到这等没志气的田地,真也是顽顿无耻!” 章炳麟 《箴新党论》:“若夫呵殿出门,登坛自诩,以其爵命夸燿诸生,而祝其取青紫如拾芥者,则新党虽顽顿无耻,犹必噤口不言。” |
皮鬆 | 辞典解释皮松 pí sōng 没骨气、懦弱。 《西游记.第五六回》:「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 |
煨膿 | 辞典解释煨脓 wēi nóng 窝囊、没骨气。《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为神》:「那人必定不是好汉,必是个煨脓烂板乌龟。」也作「偎侬」。 |
软骨病 | 1.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由缺乏维生素D或由胃肠疾患使钙和磷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背部和下肢疼痛,严重时发生畸形或骨折。患者多为妇女。 2.婴幼儿易得的一种病。多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引起。症状是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也叫佝偻病。 3.比喻人态度不坚定,没有骨气,遇到压力就动摇。 |
軟骨病 | 1.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由缺乏维生素D或由胃肠疾患使钙和磷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背部和下肢疼痛,严重时发生畸形或骨折。患者多为妇女。 2.婴幼儿易得的一种病。多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引起。症状是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也叫佝偻病。 3.比喻人态度不坚定,没有骨气,遇到压力就动摇。 |
光明 | 光明 (汉语词语)光明,汉语词汇。 拼音:guāng míng 名词、形容词,与“黑暗”相反。科学上认为光明诞生于黑暗之中。没有黑暗的衬托,何以言称光明。光明可以指一种高照度的照明状态。比如阳光、汹汹的烈火。光明可以指一种开朗,活力十足的心理状态,但并不等于其中没有暗面。在漫画里,光明代表正义,勇气,无法击倒骨气,光明善良的元素。 |
六气 | 六气 (中国画术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六气 (生理学名词)六气指人体气、血、津、液、精、脉等六种基本物质。因其均发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 |
志气 | 志气 (汉语词语)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古语评论“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志气的精神、力量。 |
摧眉折腰 | 摧眉折腰【解释】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近义词】奴颜媚骨、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反义词】刚正不阿【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没有骨气 |
冢中枯骨 | 冢中枯骨【解释】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示例】~,吾早晚必擒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塚中枯骨 | 【解释】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示例】~,吾早晚必擒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中路梆子 |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强出窝”。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 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 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 (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 (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从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如太谷富庆园科班、榆次坤梨园科班、祁县小同梨园科班、盂县承庆园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户,进行培训。就连当时的老艺人说书红、玉兰旦、有福旦、五月鲜、二牛旦、盖天红、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万山等,也纷纷招收女弟子,随班边教边演。所以到“七·七事变”前,山西梆子的舞台名伶,绝大多数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董翠红、董桂花、黄彼楼、镭莲花、撼莲春、牛桂英、郭凤英、郭兰英、冀美莲、孙福娥、花艳君、丁艳霞、乔玉仙、张美琴、梁小云、刘芝兰、冀兰香、郭红梅、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银柱、郑雅楼、赵月楼、王正魁等极少数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横遭劫难 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以上是使山西梆子从高峰向下滑的内因所在。然而使其惨遭摧残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入改行种地,部分人收缩到太原,榆次戏园之内,部分人如三儿生、盖天红等则受尽日军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而在日军侵华的 8年中,敌占区广大农村观众,却与山西梆子基本隔绝,农村个人承班的现象也不复存在。直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返太原,组织文宣队之类,才偶尔演出,但班内艺人受尽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压榨,哪有艺术表演可言。 纵观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
降颜屈体 | 降颜屈体【解释】犹言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
降顏屈體 | 【解释】犹言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
降顔屈體 | 【解释】犹言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
六氣 | 六气 (中国画术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六气 (生理学名词)六气指人体气、血、津、液、精、脉等六种基本物质。因其均发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 |
行尸走骨 | 行尸走骨【解释】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同“行尸走肉”。 |
志氣 | 志气 (汉语词语)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古语评论“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志气的精神、力量。 |
世俗之见 | 世俗之见【解释】世人的庸俗见解。【示例】你不要以~衡量穷人,以为他们一点骨气也没有。 |
为五斗米折腰 | 为五斗米折腰【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世俗之見 | 【解释】世人的庸俗见解。【示例】你不要以~衡量穷人,以为他们一点骨气也没有。 |
爲五斗米折腰 | 【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低三下四 | 低三下四【解释】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示例】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地侍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近义词】低眉顺眼、俯首帖耳、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反义词】不可一世、神气活现、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对人的态度 |
软壳蟹 | 软壳蟹 软壳蟹是蟹褪壳后不久的一个短暂形态,如图 。 蟹一生经过13次褪壳,每一次蜕变长大就是新的生命开始一般,在脱壳同时还脱去鳃、食囊、内脏,因而全身没有原来的一丝污垢。软壳蟹在自然界非常难得,因为螃蟹新的外壳会在脱壳的数小时后接触到水而逐渐变硬。软壳蟹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只有在换壳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全身软绵绵的。 |
軟殼蟹 | 软壳蟹 软壳蟹是蟹褪壳后不久的一个短暂形态,如图 。 蟹一生经过13次褪壳,每一次蜕变长大就是新的生命开始一般,在脱壳同时还脱去鳃、食囊、内脏,因而全身没有原来的一丝污垢。软壳蟹在自然界非常难得,因为螃蟹新的外壳会在脱壳的数小时后接触到水而逐渐变硬。软壳蟹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只有在换壳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全身软绵绵的。 |
助听器 |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
助聽器 |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
红细胞 | 红细胞 (血液细胞)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分解葡萄糖释放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 红细胞会生成于骨髓之内,开始在白细胞内生长。红细胞老化后,易导致血管堵塞,所以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肝巨噬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
鸡蛋里找骨头 | 鸡蛋里找骨头【解释】比喻故意挑剔。【出处】老舍《老舍自传》第一章第三节:“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
非金属 | 非金属 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个元素和氢元素,零族元素的单质。大部分非金属原子具有较多的价层s、p电子,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气体或骨架状,链状或层状大分子的晶体结构。 |
力尽筋疲 | 力尽筋疲【解释】尽:完;筋:筋骨。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出处】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巽》:“蹇驴不材,骏骥失时,筋劳力尽,罢于沙丘。”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近义词】筋疲力尽【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疲乏 |
力盡筋疲 | 【解释】尽:完;筋:筋骨。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出处】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巽》:“蹇驴不材,骏骥失时,筋劳力尽,罢于沙丘。”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近义词】筋疲力尽【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疲乏 |
非金屬 | 非金属 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个元素和氢元素,零族元素的单质。大部分非金属原子具有较多的价层s、p电子,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气体或骨架状,链状或层状大分子的晶体结构。 |
行尸走肉 | 行尸走肉【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示例】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而已。 ◎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近义词】酒囊饭袋、行尸走骨【反义词】虽死犹生【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行屍走肉 | 【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示例】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而已。 ◎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近义词】酒囊饭袋、行尸走骨【反义词】虽死犹生【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松乔 | 松乔 松乔:词语 松乔:浙江松乔气动液压有限公司 松乔 (词语)松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仙人 赤松子 与 王子乔 的并称。 汉 扬雄 《太玄赋》:“纳 傿 禄 於 江 淮 兮,揖 松 乔 於 华 岳 。”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执友惊沦没,斯人已寂寥。新文生 沉 谢 ,异骨降 松 乔 。”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 松 乔 伦,亦无英魄与烈魂。” |
松喬 | 松乔 松乔:词语 松乔:浙江松乔气动液压有限公司 松乔 (词语)松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仙人 赤松子 与 王子乔 的并称。 汉 扬雄 《太玄赋》:“纳 傿 禄 于 江 淮 兮,揖 松 乔 于 华 岳 。”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执友惊沦没,斯人已寂寥。新文生 沉 谢 ,异骨降 松 乔 。”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 松 乔 伦,亦无英魄与烈魂。” |
雞蛋裏找骨頭 | 【解释】比喻故意挑剔。【出处】老舍《老舍自传》第一章第三节:“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
筋疲力尽 | 筋疲力尽【解释】筋:筋骨;尽: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出处】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巽》:“蹇驴不材,骏骥失时,筋劳力尽,罢于沙丘。”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示例】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人仰马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近义词】身心交瘁、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反义词】精神焕发、精神抖擞【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