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菩萨的词语
形容菩萨的词语:1. 慈悲菩萨;2. 智慧菩萨;3. 大慈大悲菩萨;4. 观音菩萨;5. 文殊菩萨;6. 普贤菩萨;7. 地藏菩萨;8. 阿弥陀佛;9. 药师佛;10. 弥勒菩萨;11. 观世音菩萨;12. 大势至菩萨;13. 金刚手菩萨;14. 持国天王;15. 不动明王;16. 大日如来;17. 神龛菩萨;18. 六字真言菩萨;19. 大悲咒菩萨;20. 十方如来
形容菩萨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菩萨 | 菩萨 (宗教语)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
地藏菩萨 |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概述图片资料) |
活菩萨 | 活菩萨 (2012年出品微电影)《活菩萨》是陈敬彭执导的一部中国大陆剧情微电影,孙若滨、张胤哲等参与演出。 《活菩萨》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年轻时对母亲漠不关心,多年后的一天他在梦里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惊醒后失落万分。之后寻找已丢失的母亲送给自己从小佩戴的观音玉佩的故事。 活菩萨 (汉语词汇)《活菩萨》是陈敬彭执导的一部中国大陆剧情微电影,孙若滨、张胤哲等参与演出。 《活菩萨》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年轻时对母亲漠不关心,多年后的一天他在梦里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惊醒后失落万分。之后寻找已丢失的母亲送给自己从小佩戴的观音玉佩的故事。 |
泥菩萨过江 | 泥菩萨过江【解释】表示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示例】~,自身难保,送回去也好。(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菩萨蛮 | 菩萨蛮 (词调曲牌)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
生菩萨 | 生菩萨 比喻容貌端丽。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调美姿貌,人号为生菩萨。” |
菩萨心肠 |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是汉语词汇,出自《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解释为心地善良后常用以比喻善良的人。 |
肉身菩萨 | 肉身菩萨 (神话人物)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对肉身不烂的解释。 |
马明菩萨 | 马明菩萨 马明菩萨,中国民间祀奉的蚕神,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 |
泥菩萨 | 泥菩萨 (《风云》中人物)泥菩萨,是玄幻武侠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中的人物,他的职业是相士,或者说是巫师。 |
菩薩 | 菩萨 (宗教语)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
地藏菩薩 |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概述图片资料) |
地藏王 | 地藏王 (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王即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王。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据《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 |
弥勒佛 | 弥勒佛 (佛教菩萨)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注:大肚弥勒佛(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天冠弥勒菩萨(古印度弥勒佛形象)、布袋罗汉并非同一形象。 |
善财 | 善财 梵文:Sudhana。民间又称善财童子,和龙女一起,为观世音菩萨的协侍,华严经中记载:善财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当时文殊菩萨住在福城,于是善财向文殊菩萨发心学佛法,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去找功德和尚吧,功德和尚又叫他去找善住和尚。..从此,经参五十三位大师,菩萨,波罗门,仙人,历经千辛万苦,最后遇到普贤菩萨,终得『无相大光明』得证佛法。 |
善財 | 善财 梵文:Sudhana。民间又称善财童子,和龙女一起,为观世音菩萨的协侍,华严经中记载:善财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当时文殊菩萨住在福城,于是善财向文殊菩萨发心学佛法,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去找功德和尚吧,功德和尚又叫他去找善住和尚。..从此,经参五十三位大师,菩萨,波罗门,仙人,历经千辛万苦,最后遇到普贤菩萨,终得『无相大光明』得证佛法。 |
胁士 | 胁士 xié shì ㄒㄧㄝ ˊ ㄕㄧˋ 胁士(胁士) 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菩萨常在佛左右,辅佐宣化,故称“胁士”。如 文殊 、 普贤 二菩萨,为 释迦佛 之胁士; 观音 、 势至 二菩萨,为 阿弥陀佛 之胁士; 日光 、 月光 二菩萨,为 药师佛 之胁士。小乘佛教则以 大迦叶 、 阿难 为 释迦佛 的胁士。 |
脅士 | 胁士 xié shì ㄒㄧㄝ ˊ ㄕㄧˋ 胁士(胁士) 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菩萨常在佛左右,辅佐宣化,故称“胁士”。如 文殊 、 普贤 二菩萨,为 释迦佛 之胁士; 观音 、 势至 二菩萨,为 阿弥陀佛 之胁士; 日光 、 月光 二菩萨,为 药师佛 之胁士。小乘佛教则以 大迦叶 、 阿难 为 释迦佛 的胁士。 |
活菩薩 | 活菩萨 (2012年出品微电影)《活菩萨》是陈敬彭执导的一部中国大陆剧情微电影,孙若滨、张胤哲等参与演出。 《活菩萨》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年轻时对母亲漠不关心,多年后的一天他在梦里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惊醒后失落万分。之后寻找已丢失的母亲送给自己从小佩戴的观音玉佩的故事。 活菩萨 (汉语词汇)《活菩萨》是陈敬彭执导的一部中国大陆剧情微电影,孙若滨、张胤哲等参与演出。 《活菩萨》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年轻时对母亲漠不关心,多年后的一天他在梦里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惊醒后失落万分。之后寻找已丢失的母亲送给自己从小佩戴的观音玉佩的故事。 |
大悲咒 | 大悲咒 (佛教术语)《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寄於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概述图片:大悲咒本尊 圣观自在菩萨) |
天菩萨 | 天菩萨 (彝族男子发型)天菩萨是彝族男子发型。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 |
萨埵 | 萨埵 【 萨埵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sattva,巴利语satta。又作萨多婆、萨和萨、萨婆萨埵、萨怛缚、索埵。含有存在、生、实、真、善、美、贤等义。于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称萨埵为有情,即有情意之义;佛地经论卷二则作勇猛之义。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识、众生等诸义。萨埵亦指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于密宗,则指金刚萨埵。此外,印度数论派以萨埵乃自性(梵prakr!ti )所具三德之一。(参阅‘菩萨’) |
天女散花 | 天女散花【解释】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示例】~,缀山林之草树。 ◎唐·宋之问《设斋叹佛文》【近义词】天花乱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薩埵 | 萨埵 【 萨埵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sattva,巴利语satta。又作萨多婆、萨和萨、萨婆萨埵、萨怛缚、索埵。含有存在、生、实、真、善、美、贤等义。于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称萨埵为有情,即有情意之义;佛地经论卷二则作勇猛之义。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识、众生等诸义。萨埵亦指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于密宗,则指金刚萨埵。此外,印度数论派以萨埵乃自性(梵prakr!ti )所具三德之一。(参阅‘菩萨’) |
菩薩蠻 | 菩萨蛮 (词调曲牌)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
生菩薩 | 生菩萨 比喻容貌端丽。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调美姿貌,人号为生菩萨。” |
地藏 | 地藏 (佛教菩萨名)佛教菩萨名。根《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自誓现身六道,普救众生的菩萨,因他象大地一样,安忍不动、静之虑深密,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故名地藏。《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引《冥详记。孙敬德》:“自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不可胜纪。” |
十地 | 十地 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
菩萨鱼 | 菩萨鱼 (动物)菩萨鱼的别名:中国斗鱼(中国现代比较统一的鱼名-中国斗鱼)、叉尾斗鱼、天堂鱼、斗鱼,花蝶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钱爿鱼(《脊椎动物分类学》),蝴蝶鱼、火烧板(《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中国斗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淡水流域,活动于浅水洼或水草茂密的岸边,外形美观,色彩美丽,可作为观赏鱼类。 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在广西一般称为菩萨鱼,在广东又称庞皮婆,彭皮刹,在浙南地区也叫中斑鱼,又有盖斑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塘贫鱼等俗名。同时,由于它是中国斗鱼当中养殖时间最早及最普遍的一种,因此人们有时候也直接将它称为“中国斗鱼”,俨然成为了中国斗鱼的代表。 |
准提 | 准提 “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 |
準提 | 准提 “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 |
四机 | 四机 【四机】 [出法华文句]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盘。是名二乘机。(梵语涅盘。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能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
四機 | 四机 【四机】 [出法华文句]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盘。是名二乘机。(梵语涅盘。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能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
菩薩心腸 |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是汉语词汇,出自《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解释为心地善良后常用以比喻善良的人。 |
四弘誓愿 |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心地观经七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
四弘誓願 |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心地观经七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
冒地萨怛嚩 | 冒地萨怛嚩 冒地萨怛嚩,梵语Bodhisattva的译音。或译为“菩提萨埵”。即菩萨。 |
三大士 | 三大士 “三大士”是指,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士”,梵文Mɑhsɑāttvɑ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萨”,意思是“伟大的人”,是对菩萨的通称。宋徽宗宣和元年曾经下诏书,佛改称金仙,菩萨改称大士,僧人改称德士。 |
冒地薩怛嚩 | 冒地萨怛嚩 冒地萨怛嚩,梵语Bodhisattva的译音。或译为“菩提萨埵”。即菩萨。 |
肉身菩薩 | 肉身菩萨 (神话人物)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对肉身不烂的解释。 |
应身 | 应身 梵语nirma^n!a-ka^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有数种分类:(一)二身之一。为‘真身’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九分佛身为真身、应身二种,而以随化所现之身,称为应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别,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处乃统称应、化二身为应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参阅‘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报二身之对称。同于变化身。大乘同性经卷下分佛身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土成佛、当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显现者,皆称为应身。此外,如摄大乘论(魏译)卷上以之与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以之与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另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二)法、化二身之对称。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三)法、化二身之对称。指为十地菩萨说法之佛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 (三)四身之一。法、报、化三身之对称。即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合部金光明经卷一] |
兜率天 | 兜率天 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释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成佛的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 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还在未来,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一生补处的菩萨,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天不同。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成佛前所住之地。 |
四摄 | 四摄 四摄,佛教用语,即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
不动明王 | 不动明王 (不动尊菩萨)不动尊菩萨,其名号梵音为Acalanatha,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 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明王显现愤怒像,使侵扰众生之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 |
應身 | 应身 梵语nirma^n!a-ka^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有数种分类:(一)二身之一。为‘真身’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九分佛身为真身、应身二种,而以随化所现之身,称为应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别,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处乃统称应、化二身为应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参阅‘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报二身之对称。同于变化身。大乘同性经卷下分佛身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土成佛、当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显现者,皆称为应身。此外,如摄大乘论(魏译)卷上以之与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以之与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另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二)法、化二身之对称。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三)法、化二身之对称。指为十地菩萨说法之佛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 (三)四身之一。法、报、化三身之对称。即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合部金光明经卷一] |
不動明王 | 不动明王 (不动尊菩萨)不动尊菩萨,其名号梵音为Acalanatha,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 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明王显现愤怒像,使侵扰众生之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 |
四攝 | 四摄 四摄,佛教用语,即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
馬明菩薩 | 马明菩萨 马明菩萨,中国民间祀奉的蚕神,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 |
金刚努目 | 金刚努目【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示例】板桥、心余未落笔时,先有意为刘蒋,~,正是力量歉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
开士 | 开士 开士,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 |
千手千眼观音 |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不同的经典对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仪轨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异。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三普 | 三普 三普是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
队舞 | 队舞 队舞,宋代的宫廷舞。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大类。小儿队中包括柘枝、 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 回鹘 共十队。女弟子队中包括菩萨蛮、感化乐、抛球乐、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莲、凤迎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打球乐共十队。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 |
金剛努目 | 【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示例】板桥、心余未落笔时,先有意为刘蒋,~,正是力量歉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
隊舞 | 队舞 队舞,宋代的宫廷舞。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大类。小儿队中包括柘枝、 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 回鹘 共十队。女弟子队中包括菩萨蛮、感化乐、抛球乐、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莲、凤迎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打球乐共十队。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 |
千手千眼觀音 |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不同的经典对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仪轨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异。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開士 | 开士 开士,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 |
七地 | 七地 七地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一)种性地,乃佛道之因种成就不坏。(二)解行地,依次前进修方便行,于出世道得行解。 |
泥菩薩 | 泥菩萨 (《风云》中人物)泥菩萨,是玄幻武侠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中的人物,他的职业是相士,或者说是巫师。 |
边菩萨 | 边菩萨 边菩萨是边镐 的诨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