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树的词语
比喻树的词语:1. 树干;2. 树叶;3. 树枝;4. 树根;5. 树皮;6. 树冠;7. 枯枝败叶;8. 树桩;9. 树苗;10. 树脂;11. 树芽;12. 树杈;13. 树丛;14. 树幕;15. 树影;16. 树屏;17. 树荫;18. 树木;19. 树梢;20. 树瘤
比喻树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树碑立传 | 树碑立传【解释】树:树立;传:传记。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示例】为自己歌功颂德,~,又充当打手。 ◎刘梦溪《文学是战斗的》【近义词】歌功颂德【反义词】口诛笔伐【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画疆墨守 | 画疆墨守【解释】比喻树立门户或固守门户之见。【出处】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唐初比偶……继以李杜代兴,杯酒论文,雅称同调,而李不袭杜,杜不谋李,未尝党同伐异,画疆墨守。” |
畫疆墨守 | 【解释】比喻树立门户或固守门户之见。【出处】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唐初比偶……继以李杜代兴,杯酒论文,雅称同调,而李不袭杜,杜不谋李,未尝党同伐异,画疆墨守。” |
樹碑立傳 | 【解释】树:树立;传:传记。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示例】为自己歌功颂德,~,又充当打手。 ◎刘梦溪《文学是战斗的》【近义词】歌功颂德【反义词】口诛笔伐【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衔瘤 | 衔瘤 衔瘤,读作xián liú,汉语词语,是比喻树木外皮带有隆起的粒块。 |
銜瘤 | 衔瘤 衔瘤,读作xián liú,汉语词语,是比喻树木外皮带有隆起的粒块。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树欲静而风不止【解释】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树大招风 | 树大招风【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示例】再者~,土地、山峦多了容易显眼,惹人反对。 ◎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近义词】众矢之的【反义词】不见经传、无名小卒【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地位高易受到攻击 |
树欲息而风不停 | 树欲息而风不停【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铁树开花 | 铁树开花【解释】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出处】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示例】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陈毅《赣南游击词》【近义词】百年不遇、大海捞针【反义词】触目皆是、轻而易举【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事情很难做成 |
一树百获 | 一树百获【解释】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独树一帜 | 独树一帜【解释】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示例】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近义词】别具一格、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匠心独运【反义词】如出一辙、蹈常袭故、步人后尘【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撼树蚍蜉 | 撼树蚍蜉【解释】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示例】应变若机张,马策元驹,车抗螳螂,撼树蚍蜉,更分遣随营相向。 ◎清·洪楝园《后南柯·伐檀》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释】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示例】西人都知道~,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枯树开花 | 枯树开花【解释】已经枯死的树又开起花来。比喻绝处逢生获奇迹出现。【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示例】我曾听得人说,寒波造酒,~,他便是大罗神仙。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近义词】枯木生花、枯木逢春【反义词】枯木朽株【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
芝兰玉树 | 芝兰玉树【解释】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出处】《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蒹葭倚玉树 | 蒹葭倚玉树【解释】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芦苇靠在玉树旁。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蝗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元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示例】太太如此见爱,,妾非木石,那有不感激的哩?只是同太太并肩拍照,~,恐折薄福。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 |
树倒猢狲散 | 树倒猢狲散【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示例】你要知道‘~’,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巴金《家》 |
琪树 | 琪树 琪树,汉语词汇。 拼音:qí shù。是多义词。 释义:1、仙境中的玉树。2、树名。3、比喻亭亭玉立的美人。4、指枝条被雪覆盖的树。 |
树倒根摧 | 树倒根摧【解释】树干倾倒,树根毁坏。比喻人年迈体衰。 |
拔树寻根 | 拔树寻根【解释】比喻追究到底。【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示例】雪娥恐怕西门庆来家~,归罪于己,在上房打磨。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近义词】追根究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同“寻根究底” |
碧瑶树 | 碧瑶树 玉树。比喻美丰姿、多才艺的人 唐 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三:“ 王 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 |
树上开花 | 树上开花【解释】“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比喻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是《汉语大词典》的释文。著名词典学家、训诂大家王光汉先生在《词典问题研究-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考》中的解释。 |
树高招风 | 树高招风【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同“树大招风”。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解释】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
火树琪花 | 火树琪花【解释】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
江云渭树 | 江云渭树【解释】比喻深厚的离情别意。【出处】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示例】依然辽绝千山万水一方,使我~空怀仰。 ◎《群音类选·清腔类·念奴娇》 |
高自标树 | 高自标树【解释】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出处】《新唐书·王义方传》:“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 |
云树之思 | 云树之思【解释】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上树拔梯 | 上树拔梯【解释】拔:抽掉。诱人上树,抽掉梯子。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出处】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一:“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 |
蜉蝣撼大树 | 蜉蝣撼大树【解释】比喻自不量力。【出处】明刘昌《悬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示例】假使你内省不疚,那小孩子的醉态就像~,何损于你的泰山北斗呢?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 |
自树一帜 | 自树一帜【解释】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示例】其于诗也,虽以余事及之,然亦欲求于古人之外,~。 ◎清·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 |
枯树生华 | 枯树生华【解释】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
比目连枝 | 比目连枝【解释】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出处】元·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近义词】比翼连枝【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比目連枝 | 【解释】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出处】元·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近义词】比翼连枝【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树大根深 | 树大根深【解释】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
谢家宝树 | 谢家宝树【解释】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
银花火树 | 银花火树【解释】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
连理枝 | 连理枝 (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的植物)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的一种植物。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连理枝在自然界已相当罕见。 形成原因是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有一层细胞叫做形成层,如果两棵树在有风的天气里,树干互相摩擦,把树皮磨光了,到无风的时候,两条树枝挨近,形成层就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的新细胞,就会长在一起 连理枝 (成语)【解释】两棵树的枝条连生在一起。比喻夫妻恩爱。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連理枝 | 连理枝 (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的植物)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的一种植物。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连理枝在自然界已相当罕见。 形成原因是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有一层细胞叫做形成层,如果两棵树在有风的天气里,树干互相摩擦,把树皮磨光了,到无风的时候,两条树枝挨近,形成层就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的新细胞,就会长在一起 连理枝 (成语)【解释】两棵树的枝条连生在一起。比喻夫妻恩爱。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李代桃僵 | 李代桃僵【解释】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出处】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深相待,兄弟还相忘。”【示例】芝焚蕙叹嗟僚友,~泣弟兄。 ◎清·黄遵宪《感事》诗【近义词】代人受过【语法】兼语式;作宾语;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
叶落归根 | 叶落归根【解释】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示例】树高千丈,~,将来总得有个着落,不能不说说明白。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近义词】饮水思源【反义词】忘恩负义【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
葉落歸根 | 【解释】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示例】树高千丈,~,将来总得有个着落,不能不说说明白。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近义词】饮水思源【反义词】忘恩负义【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
樹欲靜而風不止 | 【解释】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桑榆 | 桑榆 桑榆,汉语词汇。 拼音:sāng yú 释义:1、桑树与榆树。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3、以喻事之后阶段。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5、喻指隐居田园。 |
守株待兔 | 守株待兔【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反义词】通达权变【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独木不成林 | 独木不成林【解释】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出处】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近义词】独木不林、单丝不成线【语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
獨木不成林 | 【解释】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出处】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近义词】独木不林、单丝不成线【语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
英雄树 | 英雄树 英雄树(bombax ceiba),又名攀枝花、红棉树,木棉树别名:英雄树(广东)、莫连、红茉莉(潮汕)、莫连花、红棉、攀枝花、斑芒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 树干基部密生瘤刺,以防止动物的侵入。枝轮生,叶互生。木棉花的树干虽然粗大,但木质太软,所以用途不大。 树木的原产地不详,但很可能源自印度。它随著移民被广泛种植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华南、香港及台湾。根据中国的古籍记载,南越王赵佗曾在公元前2世纪向汉室天朝献上木棉树一株。 每年2-3月份先开花,後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通常在早春长出,比树叶更早出现。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後结椭圆形硕果,约莫在5月时,果实会裂开,内里的卵圆形种子连同白色的棉絮会随风四散。由于华南不产棉花,所以历年当地居民都会在棉絮飘时搜集棉絮,用以代替棉花来作棉袄的填充料。 木棉花亦可入药,把新鲜掉下来的木棉花晒干,有药效。 生命力顽强的木棉籽。即使是极恶劣的生存环境,亦能够发芽生长。 木棉树是广州市及高雄市的市花。由于它的树身高大粗壮,在华南有把它与英雄相比。香港的已故流行乐坛泰斗罗文就有一曲《红棉》,以木棉树来比喻华人的傲骨。此外,亦为金门县的县树,象征当地民性坚毅,未来发展前途灿烂。 另外,香港岛的金钟亦有一条红棉道,位于香港公园的红棉道婚姻注册处亦是香港人结婚的热门地点。 李绮青一阕有名的《水龙吟·木棉》: 暖风吹遍蛮花,海天更产英雄树,炎云一角,断霞十里,火珠齐吐。挟纩无功,还丹有术,难侪芳谱。想楼高朝汉,赤心向日,擎一盖,临江渚。 阅尽兴亡无据,为年年、东君作主。江山依旧,刘郎不返,夕阳飞絮。荔熟还迟,枫烧已尽,彩标高举。为春容太淡,嫣然开满,小虹桥路。 近人陈永正先生在《岭南文学史》中论及此词,指出:“以‘英雄树’称木棉,李绮青当是较早的一个。”——这大概是确实的,《汉语大词典》“英雄树”词条是引柳亚子的诗句为例,而李绮青此词作于光绪年间,似乎比柳诗更早。 |
连枝 | 连枝 连枝多称连理枝,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 |
樹大招風 | 【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示例】再者~,土地、山峦多了容易显眼,惹人反对。 ◎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近义词】众矢之的【反义词】不见经传、无名小卒【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地位高易受到攻击 |
連枝 | 连枝 连枝多称连理枝,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 |
本末倒置 | 本末倒置【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示例】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曲波《林海雪原》一二【近义词】轻重倒置、舍本求末【反义词】以一持万、本末相顺【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弄错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
一樹百穫 | 【解释】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鐵樹開花 | 【解释】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出处】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示例】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陈毅《赣南游击词》【近义词】百年不遇、大海捞针【反义词】触目皆是、轻而易举【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事情很难做成 |
枯木逢春 | 枯木逢春【解释】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示例】~,陈花重放,旧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 ◎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近义词】枯树生花、绝处逢生【反义词】暗无天日、生不逢时【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
撼樹蚍蜉 | 【解释】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示例】应变若机张,马策元驹,车抗螳螂,撼树蚍蜉,更分遣随营相向。 ◎清·洪楝园《后南柯·伐檀》 |
獨樹一幟 | 【解释】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示例】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近义词】别具一格、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匠心独运【反义词】如出一辙、蹈常袭故、步人后尘【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粗枝大叶 | 粗枝大叶【解释】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出处】《朱子语类》卷七八:“《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示例】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告诉你吧! ◎赵树理《地板》【近义词】粗心大意【反义词】精雕细刻、小心谨慎【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比喻作风草率,不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