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音的词语

儿化音的词语:1. 妈妈;2. 爸爸;3. 哥哥;4. 弟弟;5. 姐姐;6. 妹妹;7. 老师;8. 同学;9. 小狗;10. 小鸟;11. 小猫;12. 小马;13. 小熊;14. 小鱼;15. 小鸭;16. 小鹅;17. 小鹿;18. 小兔;19. 小猪;20. 小羊

儿化音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儿化 儿化 儿化是北方部分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在词根(一般为名词)后面加上儿尾以构成一个新的名词,新名词的含义是对词根名词含义的拓展或者特定化。 由于历史上,地域上,“儿”的读音千变万化,导致出现的儿化的表征亦有所不同。 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以多儿化而闻名。
兒化音 辞典解释儿化音  ér huà yīn      汉语北京音系和某些方言中的语音现象。即某些词后所缀的「儿」字不自成一音节,而和前一字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卷舌韵母。 如:「花儿一词,是花字与儿字合为儿化音的例子。」
胡儿 胡儿 它有两个读音:1.hú ér;2.húr(儿化音,算一个音节,指果核)
核儿 核儿 核儿:1.指果核。此时读“húr(儿化音,算一个音节)”。 2.核(hè)儿:名词,又叫杏,是陕北地方方言。例:树上的核儿熟了。
自个儿 自个儿 <方>自己 因读时加了儿化音所以读成了自个儿。
猫儿食 猫儿食 猫儿食.猫食的儿化音,指饭量小。
兒化 儿化 儿化是北方部分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在词根(一般为名词)后面加上儿尾以构成一个新的名词,新名词的含义是对词根名词含义的拓展或者特定化。 由于历史上,地域上,“儿”的读音千变万化,导致出现的儿化的表征亦有所不同。 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以多儿化而闻名。
胡兒 胡儿 它有两个读音:1.hú ér;2.húr(儿化音,算一个音节,指果核)
貓兒食 猫儿食 猫儿食.猫食的儿化音,指饭量小。
自個兒 自个儿 <方>自己 因读时加了儿化音所以读成了自个儿。
一会 一会 一次集合、一次会聚;特指一次宴会; 会见一次; 指很短的时间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迭用于两个以上非同义词或谓语前面,表示短时间内不同情况的交替;三十运为一会;在日常生活中读成儿化音以用来表示时间概念。
挨肩儿 挨肩儿 【词目】:挨肩儿 【注音】:āijiānr 【儿化】: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口语里必须儿化。 【释义】:同胞兄弟姐妹排行相连,年岁相差很小。 【示例】:这哥俩儿是~的,只相差一岁。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P3
变音 变音 变音,是相对于本音而言。单字本音,在一定的语法、语义条件下,派生出来的语音形式。本音从音节构成上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可以称为本声、本韵、本调,变音也包括变声、变韵、变调三类。 有学者认为:说汉语的地区,写在书面上读书认字单念的字音,我们叫做“单字基本字音”,或者叫做“本音”,形成本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但在口语中某些字因连读或构词表义的需要,而使单字音的声韵调系统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新的语音结构,赋予了新字音词性化、语法化、节律化的特征。和本音相比较,对于各方言中所出现的这类语音新现象,我们叫做“变音”。 变调是普通话中常见的变音形式。在现代汉语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七、八”的变调、形容词重叠后的变音等等。 变韵的常见形式,是儿化韵。
爱称 爱称 【词目】:爱称 【类别】:一般常用词汇 【读音】:ài chēng 【注音】:[ㄞˋ] [ㄔㄥ] 【轻音】:无轻音 【儿化】:无儿化音 【英译】:diminutive; term of endearment; pet name
愛稱 爱称 【词目】:爱称 【类别】:一般常用词汇 【读音】:ài chēng 【注音】:[ㄞˋ] [ㄔㄥ] 【轻音】:无轻音 【儿化】:无儿化音 【英译】:diminutive; term of endearment; pet name
老汉 老汉 老汉,汉语词汇。 拼音:lǎo hàn, 释义:(1) [old man]∶年老的男子, (2) [an old fellow like me]∶老年男人的自称。四川,重庆人把爸爸叫老汉(儿),带有儿化音,也就是父亲的意思。
老漢 老汉 老汉,汉语词汇。 拼音:lǎo hàn, 释义:(1) [old man]∶年老的男子, (2) [an old fellow like me]∶老年男人的自称。四川,重庆人把爸爸叫老汉(儿),带有儿化音,也就是父亲的意思。
北京话 北京话 北京话,俗称“京片子”,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中的北京官话。北京话儿化音多,还有一些独有词汇。普通话虽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语音和北京话不是一回事。
伙计 伙计 伙计(huǒ ji),名词。旧时指员工。现在泛指合作的人,含有同伙的意思,口语中常带有儿化音。在北方也有哥们的意思。
伙計 伙计 伙计(huǒ ji),名词。旧时指员工。现在泛指合作的人,含有同伙的意思,口语中常带有儿化音。在北方也有哥们的意思。
夥計 伙计 伙计(huǒ ji),名词。旧时指员工。现在泛指合作的人,含有同伙的意思,口语中常带有儿化音。在北方也有哥们的意思。
挨肩兒 挨肩儿 【词目】:挨肩儿 【注音】:āijiānr 【儿化】: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口语里必须儿化。 【释义】:同胞兄弟姐妹排行相连,年岁相差很小。 【示例】:这哥俩儿是~的,只相差一岁。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P3
刺儿 刺儿 配音员刺儿,近年来小有名气的影视动画配音演员、有声读物播音员 声创联盟中文配音社团配音员 现为北京丽音留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配音员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有声视听文化委员会理事 其作品在天方听书网排行榜排行第一长达2年。人气超过1千万
瓷器 瓷器 (瓷质器物)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瓷器 (北京方言)瓷器,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北京方言,形容词。特指两个人的感情像“瓷器”般坚固,紧密。意为“好朋友、好哥们”。 北京话者说话的音域高于说普通话的人的音域。阴平、阳平调更高,上声的折调更加明显,去声的降调也更加强烈。带“儿”话音,是北京话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如“瓷器”的上升重音在“瓷”上不在“器”上,与普通话读音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的北京口语还有“板瓷”“倍儿瓷”“铁磁”“局器”等词汇。
光光 光光 (中国内地说唱歌手)MC光光(Light Zhen),本名郑光,1986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内地说唱歌手,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 2003年光光加入了南京饶舌团体D-Evil。2007年3月,光光所在的饶舌团体D-Evil发布了首张专辑《King Of East》;同年10月他发布了单曲《大支DISS》。2008年1月D-Evil发布了第二张专辑《王者之路》。2009年5月光光在首届华人嘻哈文化音乐节中获得最佳人气歌手奖。2012年5月,光光推出了首张个人说唱专辑《启点》。
熱化 热化 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 ②伤寒少阴病有热化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③五运学说术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 ④治法。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寒者以热化。”(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拼音】:rè huà 【注音】: 释义:(1).受热而熔化。形容身体受刺激而酥软无力,难以动弹。 《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 月娘 ﹞道:‘嘴一似 淮 洪一般,我拿甚么骨秃肉儿拌的他,一回那泼皮赖肉的,气的我身子软瘫儿热化。’”《醒世姻缘传》第六四回:“﹝ 薛三省 娘子﹞道:‘撞见光棍,有我照着他哩。我要不使的他发昏致命,软瘫热化不算!’” 马烽 《刘胡兰传·附录》:“这两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手,早已吓得软瘫热化,头也抬不起来了。” 释义:(2).以形容感情融洽,难分难解。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从这以后, 唐氏 渐渐的也就合 晁大舍 热化了。” 释义:(3).中医学名词。五运六气术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按,中医学谓少阴君火,在天为热,故其司天主治则为热化。化,指主治之气所产生的现象。 释义:(4).联合生产电能和热能的一种方式。火力发电厂除供应电能外,并利用蒸汽机已经作过功的蒸汽或燃气轮机排出的废气供应蒸汽或热水。
热化 热化 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 ②伤寒少阴病有热化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③五运学说术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 ④治法。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寒者以热化。”(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拼音】:rè huà 【注音】: 释义:(1).受热而熔化。形容身体受刺激而酥软无力,难以动弹。 《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 月娘 ﹞道:‘嘴一似 淮 洪一般,我拿甚么骨秃肉儿拌的他,一回那泼皮赖肉的,气的我身子软瘫儿热化。’”《醒世姻缘传》第六四回:“﹝ 薛三省 娘子﹞道:‘撞见光棍,有我照着他哩。我要不使的他发昏致命,软瘫热化不算!’” 马烽 《刘胡兰传·附录》:“这两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手,早已吓得软瘫热化,头也抬不起来了。” 释义:(2).以形容感情融洽,难分难解。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从这以后, 唐氏 渐渐的也就合 晁大舍 热化了。” 释义:(3).中医学名词。五运六气术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按,中医学谓少阴君火,在天为热,故其司天主治则为热化。化,指主治之气所产生的现象。 释义:(4).联合生产电能和热能的一种方式。火力发电厂除供应电能外,并利用蒸汽机已经作过功的蒸汽或燃气轮机排出的废气供应蒸汽或热水。
造化儿 造化儿 造化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aohuaer,释义为戏称司命之神。喻命运。
刺兒 刺儿 配音员刺儿,近年来小有名气的影视动画配音演员、有声读物播音员 声创联盟中文配音社团配音员 现为北京丽音留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配音员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有声视听文化委员会理事 其作品在天方听书网排行榜排行第一长达2年。人气超过1千万
纔刚 才刚 【词 目】才刚 【拼音】cái gāng 【基本解释】刚才 1、《红楼梦》第九一回:“才刚我说的,都是玩话。” 2、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才刚空袭, 姚长庚分明见他趴在桥栏上。” 3、晋语,江淮官话等方言里,“才刚”读作“cái jiāng“,jiang为gang的颚化。例如:你才刚去哪里了?“刚”在这些方言里面发生了音变。又如,“刚刚儿”在晋语方言中读作“jiāng jìner(儿化)”;在词语“才刚刚儿”读作“cái jiāng jìner”。
纔剛 才刚 【词 目】才刚 【拼音】cái gāng 【基本解释】刚才 1、《红楼梦》第九一回:“才刚我说的,都是玩话。” 2、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才刚空袭, 姚长庚分明见他趴在桥栏上。” 3、晋语,江淮官话等方言里,“才刚”读作“cái jiāng“,jiang为gang的颚化。例如:你才刚去哪里了?“刚”在这些方言里面发生了音变。又如,“刚刚儿”在晋语方言中读作“jiāng jìner(儿化)”;在词语“才刚刚儿”读作“cái jiāng jìner”。
造化兒 造化儿 造化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aohuaer,释义为戏称司命之神。喻命运。
才剛 才刚 【词 目】才刚 【拼音】cái gāng 【基本解释】刚才 1、《红楼梦》第九一回:“才刚我说的,都是玩话。” 2、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才刚空袭, 姚长庚分明见他趴在桥栏上。” 3、晋语,江淮官话等方言里,“才刚”读作“cái jiāng“,jiang为gang的颚化。例如:你才刚去哪里了?“刚”在这些方言里面发生了音变。又如,“刚刚儿”在晋语方言中读作“jiāng jìner(儿化)”;在词语“才刚刚儿”读作“cái jiāng jìner”。
教化 教化 教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ào huà,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也指环境影响。出自《诗·周南·关雎序》。
儿嬉 儿嬉 儿嬉,汉语词汇。 拼音:ér xī 释义:犹儿戏。
里弄 里弄 词目:里弄 拼音:lǐ lòng 词义: 上海方言,指胡同。弄,此处读lòng,不读nòng。又如:弄堂。 弄(nòng) ①手拿着、摆弄或逗引着玩(儿化)。②做;干;办;搞。③设法取得。④耍;玩弄。
变例 变例 变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iàn lì,是指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
變例 变例 变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iàn lì,是指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
助听器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助聽器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强出窝”。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 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 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 (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   (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从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如太谷富庆园科班、榆次坤梨园科班、祁县小同梨园科班、盂县承庆园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户,进行培训。就连当时的老艺人说书红、玉兰旦、有福旦、五月鲜、二牛旦、盖天红、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万山等,也纷纷招收女弟子,随班边教边演。所以到“七·七事变”前,山西梆子的舞台名伶,绝大多数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董翠红、董桂花、黄彼楼、镭莲花、撼莲春、牛桂英、郭凤英、郭兰英、冀美莲、孙福娥、花艳君、丁艳霞、乔玉仙、张美琴、梁小云、刘芝兰、冀兰香、郭红梅、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银柱、郑雅楼、赵月楼、王正魁等极少数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横遭劫难 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以上是使山西梆子从高峰向下滑的内因所在。然而使其惨遭摧残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入改行种地,部分人收缩到太原,榆次戏园之内,部分人如三儿生、盖天红等则受尽日军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而在日军侵华的 8年中,敌占区广大农村观众,却与山西梆子基本隔绝,农村个人承班的现象也不复存在。直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返太原,组织文宣队之类,才偶尔演出,但班内艺人受尽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压榨,哪有艺术表演可言。 纵观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老子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 (汉语词语)【名称】:老子 【拼音】:lǎo zi 【注音】:ㄧ 老子 Lǎozǐ [Laozi] 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子 lǎozi (1) [father]∶父亲 (2) [I;me]∶老年男子的自称。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 释义:(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康 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晋书·庾亮传》:“老子於此处兴复不浅。” 【示例】: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水浒传》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 释义:(2).对老年人的泛称。 【出处】:《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宁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宁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示例】: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释义:(3).父亲的俗称。 【出处】:《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示例】: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释义:(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出处】: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示例】: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释义:(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释义:(6).古星官名。 【出处】:《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 【示例】:《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释义:(7).方言 “老子”在四川话中用得相对较多,属于第一人称,代表“我”,用意是侮辱对方,指自己是对方的“老子”,即爸爸,目前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也多有应用。在网上传播得较广泛,许多网民在生气时用来发泄,长辈对小辈应用该词是居高,有时感觉亲切友好而自然,小辈或平辈之间应用居高显然是一种伦理的颠倒,则属一种脏话。
枪杆子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覆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槍桿子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复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化蛇 化蛇 (中国古代神兽)化蛇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记载:“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这是个人面豺身,背生双翼,行走如蛇,盘行蠕动的怪物。它的声音如同婴儿大声啼哭,又像是妇人在叱骂。化蛇很少开口发音,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据说春秋时代,有农夫在魏国大梁城附近听见婴儿啼哭,找到后发现却是一个蛇形妖怪。此后三天,黄河果然泛滥,淹没沿途八百五十多个城镇乡村。
感应 感应 (泳儿个人首张专辑)《感应》是泳儿的个人首张专辑,共收录13首歌曲。由陈永明担任制作人,于2006年7月28日发行。 2007年4月8日,泳儿凭借该专辑获得第7届音乐风云榜最佳粤语新人奖。 感应 (词语)【名称】:感应 基本解释 感应 gǎnyìng (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感應 感应 (泳儿个人首张专辑)《感应》是泳儿的个人首张专辑,共收录13首歌曲。由陈永明担任制作人,于2006年7月28日发行。 2007年4月8日,泳儿凭借该专辑获得第7届音乐风云榜最佳粤语新人奖。 感应 (词语)【名称】:感应 基本解释 感应 gǎnyìng (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磨喝乐 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磨喝樂 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告化儿 告化儿 告化儿,读音是gào huà ér,是巴蜀地区的方言用语,汉语词汇,解释为乞丐。
忐忑 忐忑 (龚琳娜演唱歌曲)《忐忑》是由歌唱家龚琳娜演唱,龚琳娜丈夫老锣作曲的一首歌曲。以2006年老锣为龚琳娜创作的原型音乐作品《忐忑》变更而来,此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 歌曲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忐忑 (汉语词语)意思: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近义词】:惶惶不安、坐立不安【反义词】: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告化兒 告化儿 告化儿,读音是gào huà ér,是巴蜀地区的方言用语,汉语词汇,解释为乞丐。
场化 场化 chǎng huà 场化(场化)  方言。犹场所,地方。《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囝儿没倒认得一个白相场化,有趣得世个。”《何典》第八回:“这蟹壳里仙人既是一团好意,也该说明个场化,却如何教我朝踏露水夜踏霜,东奔西走去瞎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 伯芬 吃了一惊道:‘来浪啥场化?’”
場化 场化 chǎng huà 场化(场化)  方言。犹场所,地方。《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囝儿没倒认得一个白相场化,有趣得世个。”《何典》第八回:“这蟹壳里仙人既是一团好意,也该说明个场化,却如何教我朝踏露水夜踏霜,东奔西走去瞎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 伯芬 吃了一惊道:‘来浪啥场化?’”
文墨人 文墨人 文墨人 拼音:wén mò rén 注音: 有文化的人。 《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妇人道:‘可可儿的来,我不信一个文墨人儿,他干这个营生。’” 沙汀 《淘金记》二十:“他还算我们镇上第一个文墨人啊!”
鬼子母 鬼子母 鬼子母,鬼子母神(Hariti),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俊刮 俊刮 拼音: jùn guā 注音: 漂亮。《西游记》第二十回:“你这箇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西游记》第九三回:“那公主招了我,却不美哉,妙哉!俊刮标致,停当,大家造化耍子儿,何等有趣!”
侍子 侍子 侍子,汉语词汇。 拼音:shì zǐ 注音:ㄕㄧˋ ㄗㄧˇ 释义:1、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2、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
咳咳 咳咳 咳为多音字,有[ké]与[hāi]两种读音。 其中读作[hāi][hāi]为传统用法,主要涵义有: 胎儿拳曲貌。 喜笑貌。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上社交媒体的流行,咳[ké]咳[ké]作为一种拟声词在语言中出现,用以模仿咳嗽时的声音。主要涵义如下: 表达尴尬。 根据场景有提示,暗示等含义 表达自己生病的状态。 一种敷衍的表示。 (1).胎儿拳曲貌。《说文·亥部》:“亥……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褱子咳咳之形。” 王筠 句读:“咳咳,重言之,似指胞中拳曲之状。” (2).喜笑貌。《西游记》第九三回:“只见街坊上,士农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齐咳咳都道:‘看抛绣球去也!’” 自21世纪初至今,“咳咳[ké][ké]”一词经常被应用在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化领域,并随着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至今,“咳咳[ké][ké]”一词在大众眼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拟声词,用于表达相关涵义,并被广泛认知,为当代新兴词汇之一。
妈妈 妈妈 《妈妈》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发行的恐怖惊悚片,由安德斯·穆斯切蒂执导,杰西卡·查斯坦、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梅根·查彭提尔、伊莎贝尔·内利瑟联合主演。该片于2013年1月18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的同名短片改编,故事围绕一对女孩展开,讲述了她们在一次车祸中消失在森林——直到五年后才被发现,迁出了一连串恐怖事件的故事。 妈妈 (汉语词语)“妈妈”(拼音mā mā)是母亲的口语。“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 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广雅·释亲》:妈,母也。《康熙字典》“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变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母”发ma音。

其它词语热搜

* 儿化音的词语:1. 妈妈;2. 爸爸;3. 哥哥;4. 弟弟;5. 姐姐;6. 妹妹;7. 老师;8. 同学;9. 小狗;10. 小鸟;11. 小猫;12. 小马;13. 小熊;14. 小鱼;15. 小鸭;16. 小鹅;17. 小鹿;18. 小兔;19. 小猪;20.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