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鸣在稻粱”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飞鸣在稻粱”出自宋代陈师道的《雁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ēi míng zài dào liá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飞鸣在稻粱”全诗

《雁二首》
来往违寒暑,飞鸣在稻粱
未知溟海大,不肯过衡阳。

分类:

作者简介(陈师道)

陈师道头像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雁二首》陈师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雁二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师道。这首诗描绘了雁鸟在冬夏季节往来的景象。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雁二首》中文译文:
雁鸟来往,不顾严寒和酷暑,
高飞鸣叫,穿越在稻田和粮食之间。
它们不知道浩渺的海洋有多么广阔,
所以不愿意飞越衡阳地。

诗意和赏析:
《雁二首》以描绘雁鸟飞越季节变化的景象为主题,通过雁鸟的行为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慨。诗中的雁鸟不顾严寒和酷暑,勇敢地飞翔,表现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它们在稻田和粮食之间飞翔,象征着丰收和富饶。诗人通过雁鸟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象和力量的赞美。

诗人提到雁鸟不愿意飞越衡阳地,衡阳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方,这里可能是一种诗意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衡阳有时被视为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代表着过渡和变化。雁鸟不愿飞越衡阳,可以理解为它们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不愿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风险。这也可以被视为诗人对人类生活中保持稳定和安逸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雁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生命的顽强。同时,诗人也通过雁鸟的行为,引发了对人类生活态度和选择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微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才华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飞鸣在稻粱”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àn èr shǒu
雁二首

lái wǎng wéi hán shǔ, fēi míng zài dào liáng.
来往违寒暑,飞鸣在稻粱。
wèi zhī míng hǎi dà, bù kěn guò héng yáng.
未知溟海大,不肯过衡阳。

“飞鸣在稻粱”平仄韵脚

拼音:fēi míng zài dào liáng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飞鸣在稻粱”的相关诗句

“飞鸣在稻粱”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飞鸣在稻粱”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飞鸣在稻粱”出自陈师道的 《雁二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