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风雨》 苏轼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西塞风雨》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西塞风雨》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斜风细雨到来时,作者无家可归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斜风细雨到来时,
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蒻笠,
旋收江海入蓑衣。

诗意:
这首诗词以斜风细雨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无家可归的困境和内心的孤寂之情。面对风雨的袭击,作者无处可归,感到无家可归的无奈。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他仰望着天空,看到了云和天空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象征了他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最后两句诗描述了作者将江海收入自己的蓑衣之中,表达了他将自然界的力量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以应对逆境的决心和勇气。

赏析:
《西塞风雨》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流亡途中的心境和自身的坚韧品质。风雨象征着世间的挫折和困难,而斜风细雨则更加强调了作者无家可归的困境。然而,诗中的仰望云天和收入蓑衣的描写,展现了苏轼不屈的精神,他将自然界的力量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整首诗词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以及作者对逆境中坚持和奋斗的坚定信念。它也反映了苏轼豁达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在风雨中的坚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首诗词是苏轼流亡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西塞风雨》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xī sāi fēng yǔ
西塞风雨

xié fēng xì yǔ dào lái shí, wǒ běn wú jiā hé chǔ guī.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yǎng kàn yún tiān zhēn ruò lì, xuán shōu jiāng hǎi rù suō yī.
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西塞风雨》专题为您介绍西塞风雨古诗,西塞风雨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