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词》 苏轼

骑裔裔,车斑斑。
鼓箫悲,神欲还。
轰振凯,隐林谷。
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太白词》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太白词》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骑裔裔,车斑斑。
鼓箫悲,神欲还。
轰振凯,隐林谷。
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中文译文:

骑兵列队整齐,战车斑驳有斑纹。
鼓声和箫声悲哀,似乎神灵要离去。
隆隆的战鼓震天地,回荡在林谷间。
战士们勇猛地抓住妖魔,将其献上为祭品,长途跋涉,凝重肃穆。

诗意和赏析:

《太白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以及战士们的勇猛和忠诚。

首先,诗中描述了骑兵列队整齐、战车斑驳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的壮观场面。骑兵列队整齐有序,显示出军队的训练有素和纪律严明。战车斑驳有斑纹,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战斗使用导致磨损,这一细节描写增加了古战争的真实感。

其次,诗中的鼓声和箫声传达出一种悲哀的情绪,似乎在预示着神灵的离去。这种悲哀的氛围可能暗示战争的残酷和牺牲,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接着,诗中出现了"轰振凯,隐林谷"的描写,形容战鼓声回荡在林谷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这种描写增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力量和威慑。

最后几句"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表达了战士们在战斗中勇猛地抓住妖魔并将其献上为祭品的场景。这里的"妖魔"可以理解为敌人或邪恶势力,而战士们的行动则显示出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忠诚的信仰。同时,长途跋涉、千里肃穆的描写也展示了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总的来说,苏轼在《太白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以及战士们的英勇和忠诚。这首诗词不仅展示了战争的场景,更蕴含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太白词》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ài bái cí
太白词

qí yì yì, chē bān bān.
骑裔裔,车斑斑。
gǔ xiāo bēi, shén yù hái.
鼓箫悲,神欲还。
hōng zhèn kǎi, yǐn lín gǔ.
轰振凯,隐林谷。
zhí yāo lì, guī xiàn guó,
执妖厉,归献馘,
qiān lǐ sù xī.
千里肃兮。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太白词》专题为您介绍太白词古诗,太白词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