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六首》 苏辙

安石善谈笑,挥尘却苻秦。
妄起并吞意,终残吴越人。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读史六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读史六首》是苏辙所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安石善谈笑,挥尘却苻秦。
妄起并吞意,终残吴越人。
读史知兴替,古今如梦尘。
历代多奇事,谁能胜古人?

诗意:
这首诗词以读史为主题,表达了苏辙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首先,他提到安石,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善于谈笑,但在政治上却没有能力扭转秦朝的衰落。这里用“挥尘却苻秦”来形容安石的无能。
接下来,苏辙提到“妄起并吞意”,指的是人们妄图扩张领土、并吞他国的野心。然而,这种意图最终导致吴越两国人民的残害和毁灭。这里通过吴越人的遭遇,表达了苏辙对侵略和战争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镜子,反思了人类的野心和欲望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了解历代兴衰的变迁,认识到人类的野心和欲望是如此的短视和虚幻。整首诗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读者的质问,谁能胜过古人,谁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苏辙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通过对安石和吴越人的描述,作者将人类的野心与欲望与历史事件相联系,通过读史来警示人们。整首诗以问句收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引发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这种深思熟虑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词充满哲理和警示意味。

苏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多以写景、咏史为主题,以清新深刻的文字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读史六首》正是他在咏史方面的一次成果,通过历史的镜子反思人性,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得到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史六首》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dú shǐ liù shǒu
读史六首

ān shí shàn tán xiào, huī chén què fú qín.
安石善谈笑,挥尘却苻秦。
wàng qǐ bìng tūn yì, zhōng cán wú yuè rén.
妄起并吞意,终残吴越人。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读史六首》专题为您介绍读史六首古诗,读史六首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