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瑜伽的词语
形容瑜伽的词语:1. 和谐;2. 舒适;3. 平衡;4. 柔韧;5. 内在;6. 静心;7. 灵活;8. 呼吸;9. 专注;10. 放松;11. 自我探索;12. 冥想;13. 瑜伽姿势;14. 健康;15. 心灵净化;16. 清晰思维;17. 坚韧不拔;18. 精神集中;19. 自我平衡;20. 心身健康
形容瑜伽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瑜伽 | 瑜伽 (瑜伽)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पतंजलि)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是一项有着5000年历史的关于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练习,起源于印度,其目的是改善您的身体和心性。2014年12月11日,联大宣布6月21日为国际瑜伽日,2015年举办了首届6.21国际瑜伽日。 瑜伽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古典瑜伽,一个是现代瑜伽,现在还包括了正位瑜伽。 |
瑜伽行派 | 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梵语:योगाचार Yogācāra,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约晚出于中观派创始人龙树之后200年,时值贵霜王朝向笈多王朝变迁之际的4世纪。该派创立人传说为弥勒,现代学者认为无著和世亲兄弟为实际奠基人。无著、世亲均原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学者。为此,二人在创立瑜伽行派教理时,对有部等小乘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瑜伽行”一名来自无著的(亦说是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意谓从事瑜伽禅定修习者。瑜伽行派的出现是对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的批判和发展。 |
瑜伽宗 | 瑜伽宗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
瑜伽派 | 瑜伽派 这是一个实践的手段,其中一个精神求职者努力1)控制+1024(性质),使吉瓦(灵魂)工会适合与布路沙 (即超灵),2)达到(工会与上帝nirvikalpa三昧 )因此jivanmukta(死亡解放和出生的灵魂从发)。 此后,瑜珈被认为是一个jivanmukti或atmajnani(知识的拥有自我)。西方修行者宁可称之为目标“上帝意识”或“自我实现的。”有人称之为“基督意识。” |
瑜伽師地論 | 辞典解释瑜伽师地论 yú jiā shī dì lùn 佛教典籍。无著者。唐代玄奘译,百卷。内容总述唯识理论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经验历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本论在玄奘之前已有部分的汉译,如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戒经》九卷、南朝陈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皆是。 也称为「十七地论」。 |
大手印 | 大手印 (佛学名词)大手印、大手印法,一般指大手印法门。在当代,大手印法门成为了一种去除宗教名相的文化。藏密所言大手印,主要属无上瑜伽部法,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略当于汉传佛教的实相印、佛祖心印。 大手印法门是藏传噶举派、息结派、觉域派等所传法的心髓,它直承印度晚期瑜伽成就诸师之传,以简易明了的诀要,总摄一乘佛法之见、修、行、果,堪称藏传一系之正法眼藏。藏传大手印法门显密兼赅。 大手印文化当代释义:“大”代表了大胸怀,大境界,大慈悲与大愿望;“手”代表注重行为,贡献社会。 |
八识 | 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
八識 | 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
玄奘 |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县)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
真谛 | 真谛 (出自佛经)(一)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 (二)(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 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 、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 之别出本)、俱舍论 释、大乘起信论 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 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 卷四、卷五] 真谛 (汉语字词)真实的道理或意义:人生真谛。 |
真諦 | 真谛 (出自佛经)(一)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 (二)(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 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 、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 之别出本)、俱舍论 释、大乘起信论 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 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 卷四、卷五] 真谛 (汉语字词)真实的道理或意义:人生真谛。 |
眞諦 | 真谛 (出自佛经)(一)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 (二)(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 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 、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 之别出本)、俱舍论 释、大乘起信论 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 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 卷四、卷五] 真谛 (汉语字词)真实的道理或意义:人生真谛。 |
有宗 | 有宗 印度大乘佛教派别之一。中国称为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 |
慈恩宗 | 慈恩宗 慈恩宗,又名唯识宗、法相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Yogācāra或Vijñāptimātratā),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传入中国,承传弥勒菩萨所创唯识无境的宗师依次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 古印度有法性宗与法相宗,这里的“相”为“行相”(ākāra), 法相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罗万象的心识理论为主要课题;法性宗为传承自龙树、青目、清辨[1]、智光的“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之宗派[2];同时还有与法相宗进行“胜义有与毕竟空”诤论的中观学派,古称“真空无相宗”或“破相宗”。 慈恩宗,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则是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其文约义丰,莫妙於成唯识论也。以弥勒为初祖,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 |
圆成实自性 | 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教义名词。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译,亦作“圆成实性”、“圆成实相”、“第一义谛”、“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称“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义谛”、“最胜义”。“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意谓于因缘生起的现象(依他起)不执为实有自身规定性的意识(即我、法等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即能显现(二空所显)出不受语言概念限制的本来面貌(真如)。此本来面貌,其实就是“唯识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实无谬的性质,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够达到解脱,并引发种种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认识境界。在广义上,“圣智”亦属“圆成实”。《瑜伽师地论》卷七三从正面定义:“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八谓,此“圆成实”的存在是可以证成的,“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又《摄大乘论释》卷四用遍计所执“无性”之性,“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别遍计所执决定非有”,即此“无性之性”说为“圆成实相”。据此,“圆成实”乃是说明“二空”,并用以认识对象本质的一种道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空见”,实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无二边之执著,得到真正解脱,而自在无碍。参见“三自性”、“三无性”。 |
圓成實自性 | 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自性,教义名词。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译,亦作“圆成实性”、“圆成实相”、“第一义谛”、“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称“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义谛”、“最胜义”。“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意谓于因缘生起的现象(依他起)不执为实有自身规定性的意识(即我、法等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即能显现(二空所显)出不受语言概念限制的本来面貌(真如)。此本来面貌,其实就是“唯识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实无谬的性质,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够达到解脱,并引发种种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认识境界。在广义上,“圣智”亦属“圆成实”。《瑜伽师地论》卷七三从正面定义:“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八谓,此“圆成实”的存在是可以证成的,“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又《摄大乘论释》卷四用遍计所执“无性”之性,“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别遍计所执决定非有”,即此“无性之性”说为“圆成实相”。据此,“圆成实”乃是说明“二空”,并用以认识对象本质的一种道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空见”,实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无二边之执著,得到真正解脱,而自在无碍。参见“三自性”、“三无性”。 |
冥想 | 冥想 (汉语词语)冥想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
天盘 | 天盘 武当养生内功天盘,是我国道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功法。它不仅适合青少年修炼,亦适合身体基础好的中老年选择部分动作练习。这套我国独有的天盘功,亦可与印度瑜伽相比美,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瑜伽”。她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动作优美、姿显神功。如果从中老年时期练习,长期坚持,可保童身不老。如果从中老年时期联系,长期坚持,可达枯木逢春,返老还童之效。 |
一大劫 | 一大劫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寿量一减一增合成一中劫。」因《瑜伽师地论》中此处无“小劫”的说法,故此处的“中劫”即指“小劫”。 八十中劫(小劫)为一大劫,共计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
般若 | 般若 (宗教术语)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
蛙式 | 蛙式 哈他瑜伽体式之一,是常见的瑜伽体式。这个体式中的动作很像青蛙,因此而得名。这个体式对腹部器官很有益处,这是因为在练习时,腹部器官被朝向地面按压。膝部变的更加结实,缓解由于风湿和痛风所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它还可以缓解任何膝关节的内部紊乱。手对脚所加的压力形成一个恰当的弓形,因此可以治愈平足。同时它也帮助治疗和强健扭伤的脚踝,增强脚踝。这个体式缓解脚后跟的疼痛。通过不断练习,脚后跟变得更加柔软。那些患有脚后跟骨刺的人可以通过练习蛙式获得益处,就像英雄式中一样。 |
唯識宗 | 辞典解释唯识宗 wéi shì 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弥勒、无著、世亲之学为宗。主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转化变现。只有心识是真实存在,现象是幻有。创立八识说,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轮回的主体。此派经由真谛、玄奘传入中国。 也称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英语 Yogācāra school of Buddhism,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of Buddhism |
三時教 | 辞典解释三时教 sān shí jiào 佛教中观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见解,判释佛陀教法分为三阶段。中观派的三时教是:初说小乘教,第二时说大乘唯识道理,第三时说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时教是:初时教说四阿含,第二时教说诸法皆空,第三时说唯识教。 《原人论》:「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 |
三無性 | 辞典解释三无性 sān wú xìng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之一。相对于三自性而言。三无性指三种无自体的存在状态。即一、相无性,谓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没有自体;二、生无性,谓现象是条件构成,所以也没有自体;三、胜义无性,谓究竟真实就是呈现没有自体的状态。因此从这三个角度,瑜伽行派也说一切存在都无自体。 唯识三十论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
天盤 | 天盘 武当养生内功天盘,是我国道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功法。它不仅适合青少年修炼,亦适合身体基础好的中老年选择部分动作练习。这套我国独有的天盘功,亦可与印度瑜伽相比美,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瑜伽”。她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动作优美、姿显神功。如果从中老年时期练习,长期坚持,可保童身不老。如果从中老年时期联系,长期坚持,可达枯木逢春,返老还童之效。 |
攝大乘論 | 辞典解释摄大乘论 shè dà shèng lùn 佛教典籍。著者不详,有三种汉译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南朝梁真谛译三卷本,唐玄奘译三卷本。本书以瑜伽行派的观点,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统。是瑜伽行派的要籍,并深刻的影响中国佛教的思想。 |
龙树 | 龙树 (人名)龙树(人名)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amacron;g&amacron;rjuna,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阏剌树那。译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赍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龙树传曰:“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中略)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西域记八曰:“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 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 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2]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
龍樹 | 龙树 (人名)龙树(人名)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amacron;g&amacron;rjuna,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阏剌树那。译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赍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龙树传曰:“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中略)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西域记八曰:“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 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 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2]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
蝶式 | 蝶式 瑜伽体式:蝶式,适合初级练习者,孕初期、孕中期、孕后期皆可练习。许多女性朋友特别是一些成年的女性身体时而会出现浮肿的症状,这不仅影响到女性朋友们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这是身体不健康的表现。其实,女性朋友产生浮肿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肾脏功能的减弱,笔者在下文中介绍的这套蝶式瑜珈动作可以起到刺激肾脏的作用,按照此方法练习不仅可以消除浮肿,还可以调节泌尿系统,而双腿从腿根处上抬的动作也对提升臀部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
千手千眼观音 |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不同的经典对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仪轨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异。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二形 | 二形 梵语ubhayavyan~janaka。 译作二相者、二根者。 出处:[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参阅‘十三难十遮’368) 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
千手千眼觀音 |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不同的经典对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仪轨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异。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
缠缚 | 缠缚 缠绕束缚。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病中赠提刑段绎》:“宦游少娱乐,缠缚苦文案。” 明 唐顺之 《狂歌行赠孟中丞有涯》:“我生苦缠缚,雅志在泉石。” 沉从文 《灯》:“我曾经和那些东西太相熟,因为都市生活的缠缚,又太和那些世界离远了。” 缠缚,十缠四缚也,又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无量寿经上曰:“解诸缠缚。”同净愿疏曰:“缠谓十缠,缚谓四缚,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其中,十缠为小乘说一切有部所倡,出于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等,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四缚出于俱舍论卷二十等,即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大乘唯识宗则立八缠三缚,十缠中除忿、覆二者,即为八缠;三缚指贪、嗔、痴。[无量寿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无量寿经疏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 |
菩提流支 | 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印度人。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博通经、律、论三藏,又熟悉刚刚兴起的密宗教法。志在宏法,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从事译经工作。 |
纏縛 | 缠缚 缠绕束缚。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病中赠提刑段绎》:“宦游少娱乐,缠缚苦文案。” 明 唐顺之 《狂歌行赠孟中丞有涯》:“我生苦缠缚,雅志在泉石。” 沉从文 《灯》:“我曾经和那些东西太相熟,因为都市生活的缠缚,又太和那些世界离远了。” 缠缚,十缠四缚也,又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无量寿经上曰:“解诸缠缚。”同净愿疏曰:“缠谓十缠,缚谓四缚,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其中,十缠为小乘说一切有部所倡,出于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等,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四缚出于俱舍论卷二十等,即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大乘唯识宗则立八缠三缚,十缠中除忿、覆二者,即为八缠;三缚指贪、嗔、痴。[无量寿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无量寿经疏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 |
爱别离苦 | 爱别离苦【解释】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出处】《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问:‘如何是至极之谈?’曰:‘爱别离苦。’”【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离别的痛苦 |
諀訿 | 諀訿 诽谤。 【引证解释】《阿难分别经》:“谀谄諀訿圣,邪媚相毁坏。”《瑜伽师地论》卷八九:“为性恼他故名抵突,性好讥嫌故名諀訿。” |
表色 | 表色 唯识家所立的色法之一。旧译为‘作色’。凡色境有三,即显色、形色与表色。‘显色’,即一般所说的颜色,如青色、黄色等。‘形色’,系指物体之形状,如长短等。‘表色’,系指有情之动作,如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取舍其物曰取舍,屈伸身体曰屈伸。此取舍屈伸、行住坐卧是表达有情内心而显现于外的动作,故称为表色。如《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述(大正30·279b)︰ |
禅宗 |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
禅思 | 禅思 有两种性质的禅思。一种是心智集中的开发(奢摩他或三摩地),亦即专精一心(心一境性)。借着经中所述的各种方法,引导上升至于最高的神秘境界,诸如:“无所有处”或“非想非非想处”。所有这些神秘的境界,根据佛陀所说,都是心造、心生、因缘所成。它们与实相、真理、涅盘无关。这种性质的禅思早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了。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佛教,但它也不被排除在佛教的禅思之外。然而,它并不是体证涅弊所必要的。佛陀本身在他正觉之前,曾在不同的老师之下修习这些瑜伽禅,并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它们并未能给他完全的解脱,它们并未具备证入最终实相的内明。他认为这些神秘的境界只是“此生存在的快乐生活”而已,或者是“安详的生活”而已,如是而已。 |
颠倒颠 | 颠倒颠 “颠倒颠”为气功和瑜伽修炼的最高法门。自古以来有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丹法始终皆泄尽,火符进退皆写全。二十四词长生诀,知者便成不死仙。” |
戒尺 | 戒尺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
金刚杵 | 金刚杵 金刚杵(chǔ),梵名 Vajra 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
媒媾 | 媒媾 媒媾 méi gòu 谋合男女。《瑜伽师地论》卷三九:“诸菩萨不行媒媾以他妻妾而行布施。” |
密宗 | 密宗 (佛教宗派)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由于三武灭佛等历史原因,从唐朝以后,密宗在我国几乎没有完整的传承。正如近代大德虚云长老在自述年谱中所说——密宗一法,经一行禅师发扬之后,传入日本,我国即无相继之人。 直到1991年,台湾大毘卢寺成观法师,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 密宗是大乘八大宗派之一。 虎衣明王(藏语称为达拉美巴 第一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密宗三大师祖之一,他在以五胜金刚为主的修法中对所修法门作了详细阐释、编撰、结集、研究,将父续密法与母续密法相结合,并传授给智藏龙师,称为子续密宗,也就是大圆满修法。 |
面然大士 | 面然大士 佛经中谓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化身。面然大士是瑜伽施食法门中鬼王的代表,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来源于唐朝实叉难陀【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
劈叉 | 劈叉 将两腿较大的叉开且成一“字”,分为横劈叉和竖劈叉两种。 竖劈腿:腿前后分开成1字形,双手撑地,使上身正直,而后努力使身体向下振压,至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为合格。 横劈叉(Center Split):腿左右分开成一字形,双手在体前撑地,使上身正直,而后努力使身体向下振压,至两腿左右分开成一线并坐于地下方为合格。 劈叉(Split)为柔韧性训练的高级阶段,是武术、舞蹈 、体操、瑜伽、形体训练等体育学习的基本功。 |
七垢 | 七垢 七垢七种能垢染众生心之烦恼。即:欲垢、见垢、疑垢、慢垢、憍垢、随眠垢(即烦恼)、悭垢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 |
入定 | 入定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
时轮金刚法会 | 时轮金刚法会 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日,公请班禅护国广慧大师莅杭州灵隐寺修建‘时轮金刚法会’。时轮金刚,乃西藏黄衣派密宗无上瑜伽五大金刚之一;而班禅大师则黄衣派之宗主也。法会诸公将出会刊以宣扬妙义,征及刍荛,时值太虚讲法华于四明延庆寺。 |
蚁垤 | 蚁垤 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相传蚁垤出身婆罗门家庭,因静坐修行数年不动,身上成了蚂蚁窝的小土丘,故以蚁垤为名。另一种说法原本是个弃儿,被山中野人收养。长大成家后,以偷盗为生,专门抢劫朝圣者,后来被一位瑜伽士开导。一般专家倾向《罗摩衍那》是漫长历史累积的产物,由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诗人不断添加扩充,直至最后定型。蚁垤有可能是史诗原始形式的“最初的诗人”,也可能只是一位虚构的作者。 |
印契 | 印契 【印契】密宗用语。俗称手印。即密教徒在修法时,双手所作的特殊姿势。音译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印’。依密宗所说,是指曼荼罗海会诸尊为标示其内证之三昧,或修行之因人为同于诸尊本誓而形成三密涉入之义,而于其手指上所结之密印。属三密中之身密。密教以为,凡夫虽未断除烦恼,但若能持本尊之密印,且其余口意二密亦能相应,则可依三密加持而与本尊相涉入以成就瑜伽。《大日经》卷六〈本尊三昧品〉有深入的引申,谓印契可分成有形、无形二种,《大日经疏》卷二十释云︰ |
祖庭 | 祖庭 (佛教祖庭)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 “伊存授经”佛法初传中土。到隋唐以前,汉传佛教在教义、仪轨等方面一直依附于印度佛教,和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导致北魏、北周两次灭佛运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终于完成了汉化进程,其标志就是分宗别派,从此汉传佛教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 汉传佛教在隋唐时期共形成了八大宗派和一大教派,即: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又名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除此之外,还有在当时影响重大,但未曾续传下来的派别三阶教。 |
馋嗜 | 馋嗜 馋嗜是汉语词汇,读音是chánshì,出自《瑜伽师地论》。 |
六尘 | 六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和形色。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
净信 | 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即清净的、完全的信仰及态度。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闻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 |
法稱 | 辞典解释法称 fǎ chēng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的法号,精通因明,是陈那以来最伟大的因明大师。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学习外道,后学佛法,至那烂陀寺护法出家学唯识,从自在军习因明。将陈那以来的因明形式做了重大的改变。其主要著作有《释量论》、《量决释论》、《因滴论》、《正理滴论》、《大乘集菩萨学论》。 |
陌目 | 陌目 mòmù 犹霢霂。汗流貌。《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体上汗流陌目。”蒋礼鸿通释:“《说文》:‘霢霂,小雨也。’汗流和小雨形状相似。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音义:‘霢霂,音脉木,《尔雅》:“小雨谓之霢霂。”今流汗似之也。’可证。晋人左思《吴都赋》:‘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泞。’可见用霢霂形容流汗,是很早就有的。” |
金剛杵 | 金刚杵 金刚杵(chǔ),梵名 Vajra 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
施无畏 | 施无畏 施与无畏之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乃三施之一。指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之恐惧感。《法华经》卷七〈普门品〉云(大正9·57b)︰“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云(大正30·510a)︰“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此谓佛菩萨以种种威力方便,拔济众生对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怖畏,以安慰施与众生。 |